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逐步呈现出多维的特征。从民族特色上讲,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理念;从时代特征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是顺应世界潮流合乎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充满了"和平与发展"鲜亮的时代特色认知;从实践探索的观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充满了鲜活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实践特色;从理论特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构成框架,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不仅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功能性确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互为性关系的"四维"逻辑。这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而且更为深赢得的是,指明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整体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民族化.变革中国社会的"问题域"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中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构成了变革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高度概括,‘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即对"三大基本问题"的不断解答.  相似文献   

4.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的重大历史和理论贡献。"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五重维度,不仅包括作为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文化的三重维度,同时也可概括为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的二重维度。从理论维度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其之"根";国外社会科学的有益文化是其之"用"。从实践维度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是其之"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艰难探索到锐意发展是其之"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重维度的考察,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在何处"和"到哪里去"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理解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逐步展开有着深厚的实践依据,凝结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心血。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问题及其实践依据,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要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关键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弄清其科学本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辩证统一的视角,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本质上是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现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辩证统一实践生成的过程.无疑是进一步认清"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理论与实战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列主义的思想精髓、科学内涵,又生动而具体地赋予它以崭新内容和思想能量,破解了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提供了范例,对国际共运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其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中国特色"应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核心价值的层面上来把握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成为一个理论热点。从改革的历史来看,"中国模式"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新的时期,认真梳理"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关系,对于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经历了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反复锤炼 ,终于在艰难曲折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到实践 ,发生了十个重大转变 ,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开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推进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前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第四大飞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科学内涵、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马、恩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基本国情和主要任务,从而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基本问题"上,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主题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全过程,是共性或一般性的问题;而基本问题则是围绕着主题而展开的具有一定阶段性和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解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问题,都要求努力攻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长期面对的三大课题,并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普世价值"之争的焦点是其合法性和普适性问题.这场争论使人们学会更加辩证地看待西方"普世价值",扫清思想观念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误区,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本质”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为重要,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系统考察“本质”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历史,不仅有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和自觉性,而且对于理解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再次深化及其建设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理论界关于“北京共识”或赞成或批驳的观点的梳理,认为“北京共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概括确实存在严重缺陷。以“北京共识”为观照,透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得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完美概括。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的关于如何维护和实现人民尊严的相关思想及实践。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本质,必须明晰其三个基本命题,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的重大命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形成的可能性,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历史性难题,邓小平同志正是在破解这些难题过程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