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庄子在《至乐》篇有言:"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大凡人生,总不免忧国、忧民、忧亲、忧己,忧愁思虑如影随形。何以解忧?人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来化解无谓的忧虑,可效果总不那么令人满意。如果你也正被无谓的忧虑所困扰,试试以下"心"招,也许可以帮你巧解忧虑。欲擒故纵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罗兰德,他治疗忧虑的措施很独到。他不是让忧虑者不去忧虑,而是让忧虑者"欲擒故纵",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专门忧虑,即"用忧  相似文献   

2.
行露 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 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 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汝)无家—— 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  相似文献   

3.
诗与苦闷     
一文艺活动似乎与苦闷有不解之缘,要不然中西文论何以不约而同地大谈文艺与苦闷的关系?虽未有反过来说欢乐的人不会创作的,但“愤怒出诗人”这句千古名言却无人置否。《诗经》中早有为表达“忧”“哀”的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的表白。司马迁更明确指出《诗》三百篇“皆意有所郁积”,“发愤之所为作也”。此后,“发愤著书”就成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学的命题,绵延不绝。虽也有反面的  相似文献   

4.
一生牵挂     
朋友的妻子,生了个千金。朋友的丈母娘又喜又忧,抱着粉嘟嘟的孩子说:"生了个牵挂。"我笑着说,是"千金"吧,老人家仍不改口。女儿咋就是"牵挂"呢?老人家自有她的说法:女娃娃,小时候好养,但到了七八岁,就有点牵肠挂肚了。我问这是为啥,老人家说,眼看着她长成姑娘  相似文献   

5.
《离骚》篇名题意,历来众说不一。其不同的解说,无非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曾归纳过的几种,至今尚无确解。最早的当系司马迁的“离忧”说。其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又云:“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这实乃对司马迁“离忧”说的进一步解释。《史记·屈原列传》云:“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是怎么作出此解的呢?细考《史记》原文,不难发见“离骚者,犹离忧也”的上文,有“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等数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可见,司马迁“离忧”说的“忧”,不仅有“忧愁幽思”之义,而且这种“忧愁幽思”是在屈原不被楚王所容而被疏离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离忧”不正是“别愁”(即“离别之愁思”)之意吗?  相似文献   

6.
《论语·颜渊》中记录了子贡与卫大夫棘子成关于文质关系的一次论辩: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孔安国解“文犹质也”等四句为:“皮去毛曰鞟,虎豹与犬羊别,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犬羊邪?”(转引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2503页)后人多本孔说,迄来见异议者。然而,我认为关于子贡这段话的理解,尚有可商榷之余地。问题的关键在于“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究竟是谁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雍也》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水贵常流,山贵常静;乐水与爱动,乐山与爱静,说的其实是一回事情。爱山、好静为什么与长寿联系了起来?何晏注曰:“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后来邢昺和朱熹大体也是如此解释的。此乃从道德观念出发所作的推论。这是古来就事论事的解释,而“仁者寿”的真谛,注家似乎尚来涉及。考诸《论语》,仁者不忧,故能长寿。“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何以无忧?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而做到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就能内省不疚、不忧不惧了。这是仁者能寿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王梵志诗<夫妇生五男>:"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儿大须取妻,女大须家处.户役差科来,弃抛我夫妇.妻即无裙祓,夫体无挥挎.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编委会同志: 我看到王乃扬先生的文章,非常高兴!我的“诗经引论”中是有些缺点和错误,王先生提出宝贵的意见,如对於小雅伐木宾之初筵两篇的分析,我怀着衷心感谢的心情来接受他的批评,但也有些不同意的地方,择要略述如下。如王风兔爰篇,我再三考虑仍然认为是领主阶级没落者的作品。诗文说“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後,逢此百忧。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後,  相似文献   

10.
兰若生春阳     
兰若生春阳,涉冬忧盛滋①。 愿言追昔爱②,情款感回时③。 美人在云端④,天路隔无期。 夜光照玄阴⑤,长叹恋所思。 谁谓我无忧?初念发狂痴⑥。 【说明】 这是怀念情人的诗,似女子辞。前四句言自己曾经历艰苦而情感如旧。后六句言所思已远。相见无由,忧思累积,至于发狂。 【注释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公祭船山光生本人又喜又忧喜的是旷世大儒生於湖南永为湖南人的矜式忧的是先生逝后至今三百年未能发明其潜学放一异彩於世界未免辜负先贤  相似文献   

12.
忆石鲁     
石鲁同志遗著《学画录》将要出版,编者令狐彪同志约我写个序言,这真使我有点诚惶诚恐。我既非名人,又非行家,何敢为序?又何以为序?但我还有要说而且只有我才能说的一些话,如果不说,让旧事湮没无闻,不仅愧对故人,而且对于研究石鲁在十年浩劫中的艺术生活,也许还会留下一些空白。这就是我在惶恐之后又慨然应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胡渐逵 《船山学刊》1995,(2):215-221
二、校勘讹误 (一)、纠正讹字: 中华本有不少讹字,我校勘时,力求据各本及前人校勘记予以纠正。例如该本10页倒5行: 悉知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而泥草虫之忧乐乎? 我校勘时,据各本改末句的“泥”为“况”,作“而况草虫之忧乐乎?”(见岳麓本310页末行)// 又如中华本19页末行: 不才而忮,其忮也忍;不才而求,其求也淫。幸而济者有矣,而天下贱之。才而忮,忮而终有不忘;……  相似文献   

14.
刘建琼 《河北学刊》2007,27(4):137-139
文学主题的特性常常是社会形态格式的表征,忧生意识是宋词的文学特质。本文试图从创作时代的社会特性出发,本依词人心灵世界的构建来追溯宋词忧生意识的种种表现,寻找文学创作的根由以及作品和作家价值所在,为宋词的欣赏和文学的创作提供思考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体验与感知意义的现代性体验,在中国何以突生?本研究以1923年爱情定则的讨论为中心,通过青年学生对张竟生现代性爱情观的微妙态度,剖析近代中国现代性体验:时间现代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涌现,作为现代性的个体,青年是如何在现代性的矛盾性中通过理性化和建魅的策略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秩序与确定性的。  相似文献   

16.
打火机上用的“打火石”,不少人以为是“石”。其实,它是用铁和锦制成的一种合金。人们何以误“金”为“石”?恐怕和那个名字不无关系:“打火石”名不副实!由此我想到了歇后语。“语末之词,隐而不言,谓之歇后”。现在通常所说的歇后语的“语末之词”、词组、句子,基本上是不能“隐而不盲”的。何以如此?盖因:一、歇后语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由口头到书面,结构基本定型化了。如果“歇”去后半截,就和使  相似文献   

17.
别来四十载疑梦复疑非远辱篇章惠翻嗟教论违瑟居同耐老知己不妨稀一瞥春如许离情逐雁飞。苦忆孤怀在其如(?)表昏蘅兰香未远(?)桂性猶存就养希曾晳齐心礼世尊无穷。悲悯意蒿目总难论。与君英妙日湘上愧时名横舍风生座荒祠月近城忧时双鬓改感旧百端生独倚。  相似文献   

18.
从“悖论”谈及澳门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澳门文学研究,我觉得仅仅局限于对其文本的分析是不够的。诚然,文本是文学研究的第一直接对象,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论的基础,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它。但是,仅有文本分析,并非就是研究的全部。特别是对于如澳门这样有着复杂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离开了对它文本产生的诸种背景因素的认识,我们就很难真正地深入到文本之中。正如古人所说:知人论世。不知人何以论世;不知澳门,何以谈论澳门文学?从这一前提出发,对于澳门文学我常会有一种“悖论”式的复杂感喟。它提示我对澳门文学某些重要特征的认识,也启悟着我对于研究澳门文学某些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一谋道与谋贪在《论语·卫灵公篇》里,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提出谋道与谋食对立的见解,提出忧道与忧贫对立的见解,提出学而禄与耕而馁对立的见解。他把谋道、忧道、学而禄放在一个方面,而把谋食、忧贫、耕而馁放在另一个方面,前者是君子所做的事情,后者是小人所做的事情,《论语》全书重点在谈前者的道理,对于后者是不值得谈及的,孔子的阶级性是十分显然的。什么叫做谋道、忧道呢?《论语》一书有很多地方谈及“道”字,它提出:  相似文献   

20.
解析批斗会     
孔庆东 《学术界》2003,(2):168-171
批斗会一词 ,中国人已经耳熟能详 ,似乎无须多置闲喙了。然而批斗会何以具有那么大的魅力或者说魔力 ,何以能够流行于那般广大的时空 ,何以能够席卷亿万智商并不低下的人群 ,何以能够真的使一些被批者洗心革面 ,而使另一些被批者生不如死 ,何以真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乾坤、翻天覆地……这些恐怕是事过境迁之后 ,值得费心琢磨一番的。日前朋友传给我一组照片。其中有四川农民斗地主、开滦工人斗把头、交通部斗章伯钧、黑龙江斗李范五等。我出生于 2 0世纪 6 0年代 ,父亲被批斗过 ,自己也参加过许多批斗会 ,但那时毕竟年纪小 ,脑子里留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