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课程《探究浙东(慈溪)海涂文化》在我校已经开始尝试。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从探究浙东(慈溪市)海涂的传统文化——靠海人的服饰、海涂屋舍、浙东海涂风景画、浙东海涂动物造型认识等方面,进行实验性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因为探究本土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浓,热情高,对于继续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课程分为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校在充分调研并反复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编写了一些具有能仁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如《江海人文》、《发明创造》、《演讲与口才》、《篆刻》、《"筋舞"飞扬》、《机器人》等。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校本课程就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人?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开发校本课程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在全面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逐步将毽球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不断地加以研究、推广并实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艰难中行走:校本教研到底如何搞 自从1999年我区提出“校本教研”这个概念以来,我校就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但是直到2004年,我校尚未开设校本课程。2005年,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但校本教研仍处在摸索阶段。在一次教学研讨中,各位老师坦陈了自己的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有效载体之一。近年来,我们以校本教材开发为突破口,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洪省 《新天地》2011,(12):191-192
心怀对乡土文化的热衷和对地域文化资源发掘的情结,笔者执教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火热的教学情境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文本教学,我们的课外实践,几时对学生产生过这样大、这么强烈的诱惑?几时激发过学生有这么强的探究欲望和探求冲动?!也由此,不能不令我们对教学现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动机、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方面作一番审视和思考。这个妙手偶得的机缘,启示并激发我们,对校本课程教学的反省、研究与探讨。从而也使得我们对校本课程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领悟。  相似文献   

7.
大学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课程开发”是1973年由Furumark A M和McMullen Ⅰ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之一。由于大学的软硬件环境为公共英语课程校本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校本开发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现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存在一些缺陷,如课程设置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内容统一性强,难以适合各类高等学校的学生的需求;全国课程或地区课程内容更新慢,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因此,大学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科学设置有特色的大学公共英语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节听力课和口语课的比例,发展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增加课时数,保持本科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编写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教材内容,增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强的教材内容。同时,大学公共英语校本开发应建立稳定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充分授予教师专业自主权,不断进行资源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校本开发资源,建立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依据新课标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用、审美、探究的能力,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必不可少地落在自主性、特色性十分明显的校本课程上.而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是其中重要且最有价值的角度之一.挖掘渭南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之一的“老腔”为校本课程,是立足于本地高中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感和他们已经储备的语文基础知识这两方面之上,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目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校本教材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课程建设的主流,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珏然要求,更是推进专业建设、学科特色甚至是学校特色的关键。但在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五大误区:一是认为“教案”即校本教材;二是要求所有课程均要编“校本教材”;三是忽视企业参与;四是校本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效衔接;五是编写体例与学生专业特点不匹配。对此,各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校本教材评价机制,把校本教材建设作为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性地完善,形成特色教材,体现专业特色,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所谓“校本课”是指学校自主研发的,反映学校传统和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陛化需要的学校课程。如何上好校本课呢?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校本课与三级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分为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周密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综合素养低、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阐述了“大学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如何开发物理实验校本课程以及我校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优化初中教育生态就是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传统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其他对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因素,根据农村初中英语课改的特点,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进程中,通过成因探究、强化抓手、帮扶共建等途径,以达到分化困惑、深化课堂、内化校本、强化队伍、物化成果的目标和效果。自去年以来,我校凭借省级  相似文献   

14.
从发展适合农村本土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和原则着手,对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人本意识、师生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建立适合农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体系是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升体育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意识,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节约型校园和利用率的提高上,最终就是要符合学生个体需求,以达到学校体育传统文化和区域本土体育文化的特色融洽结合与传承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5.
锦州市太和区新民小学深化教学改革,把京剧、书法、中国象棋、陶器艺术等图粹作为校本课程,进行传统教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博大犄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增长了学生才干。  相似文献   

16.
正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事业走强、教师专业提升、学生综合成长的需要。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鼓励、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刷新理念、更新思路、创新教学,逐步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确中心点——校本研修的意义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是特色培植。然而在校本课程特色培植中,还存在理解不够到位、师资不够给力、环境不够理想、投入不够充分、支持不够广泛等问题。要做好校本课程特色培植,就必须坚持特色培植原则,矫正特色培植意识,认清教师在校本课程特色培植中的角色,抓紧资源开发,构建特色培植机制。  相似文献   

18.
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渝、云、贵四地817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其开发校本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恩施州为例,依据城市、乡镇和乡村的地理特点而选择调查学校,对其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进行了全面调研,其目的是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民族地区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为校本课程资源,实际是为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现办学特色而被改写和重构了集体记忆,并通过教育行为来传达和保存该记忆.调查结果表明,位于城市、...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地理教学的教材由国家统编教材、地区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是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发展的重要补充,它“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地方优势与特长,使学校拥有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