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性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犯罪,对于此类案件人们往往只关注案件的过程和结果,很少有人关注受到最大伤害的被害人。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保护人权、 惩罚犯罪,但是长期以来人权保护的天平始终倾向于被告人,对被害人的保护缺乏必要的措施,使得他们的利益被漠视,权利再次被侵犯。因此,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是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是保护被害人权益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刑事纠纷的一种解决方式,其重要理念是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因其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刑事和解有助于加害人的改过自新,有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最大限度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杀死同寝室4名学生)被害人家属最终因为加害者的家庭情况放弃赔偿要求;2006年12月28日当杀害11人的邱兴华被执行死刑时,这11个被害人家庭仍未获得任何赔偿,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这些案件大都存在相同的特点,即犯罪行为人几乎都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被害人及其家属也因此得不到赔偿。从刑事诉讼角度关注被害人,关注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直接的侵害,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关注。在诉讼中作为案件当事人理应与被告人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护呼声的高涨,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才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认为:"今后应赋予被害人以平等的防御权,使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本文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对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及改善的详细论述,对我国被害人制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完善,略尽薄力。  相似文献   

4.
范玉 《经营管理者》2009,(24):268-268
作为一种全新的犯罪处理模式,刑事和解制度蕴含了被害人恢复、犯罪人恢复及社会恢复等多种价值的综合保护,该制度不仅回应被害人保护政策,更是以监禁为中心的刑罚体系的补充。作为一项先进的司法制度,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我国也应该立足于本土资源对其合理成分加以吸收。  相似文献   

5.
周若蒙 《经营管理者》2011,(1X):259-259
<正>一、我国确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因遭受犯罪侵害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合理渠道获得充分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定程序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经济补偿,使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的制度。其有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害人是他人犯罪行为的承受者,然而,在刑事诉讼中,以公诉人和被告人作为具有对抗性的两造,法律和舆论往往把焦点放在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上,而被害人的诉讼利益则容易被忽视,甚至成为附庸。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刑事诉权是社会发展结果和司法实践的需要,然而,犯罪既是公共利益的"杀手",也是严重的私人侵权行为,被害人有私权请求权,在刑事诉讼中,应构建和完善被害人的刑事诉权,实现个案正义。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推动被害人社会支援体系的建立完善,有利于实现被害人保护的社会化,更好地保护刑事被害人的权益。本文结合国内外立法与实践的经验,对我国被害人社会支援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熊焰 《管理科学文摘》2009,(21):243-245
我国当前刑事诉讼领域,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权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处于刑事诉讼另一极的被害人的权利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刑事案件的解决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志鹏 《经营管理者》2011,(4X):284-285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注重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厘清刑事被害人和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刑事和解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及功能,通过简单建构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后分析了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救济与监督。  相似文献   

10.
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核心。在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关注。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文献。让法律作为劳动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劳动者权益得到保护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制度: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还尚未完善,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进行研究,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对特殊生态状态下的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上,本文通过对西方为流浪儿童的权益保护所实行的举措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我国在保护流浪儿童权益方面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预防流浪儿童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在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上存在严重缺位:理论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深入研究,立法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规范,实践上对利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投入,同时社会关注度也明显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想.首先,应确立刑事被害入社会救助的原则、内容;其次,制定我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指引〉,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最后,建立刑事被害人融会救助机构全国网络系统,并对机构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两方面构建了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指数。以此为依托,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并且,在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的各层次评价指标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中小股东参与治理、投资者关系管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均表现出了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债权人参与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却不显著。而且,在人力资本参与治理上,不但没有表现出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反而出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在解释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基础上,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根源在于"立法水平的相对滞后"以及"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不足"。因此,在公司治理复杂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权益得以保护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对现有立法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则在于尽快实现"立法与实践"的对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规定的被害人权利,较之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在知情权方面范围较窄,在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国家补偿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故我们应借鉴有关国家法律的规定,扩大我国刑事被害人知情权、赋予被害人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加强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跟上世界保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立法潮流。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与否的重要指标.而离婚妇女正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其相关权益应该得到更为充分的保护.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离婚妇女合法权益保障体系也已基本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完善.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差异,而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和到位,因此离婚妇女相关权益的保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彦华  傅翔 《决策探索》2004,(10):50-51
一、保护管束制度概述。保护管束,又称保护观察,乃对于一定之犯人,不拘束其身体之自由,仅命其遵守一定之事项,而由观护人予以适应之指导.于必要时并予以援助,以期其改善与更生之处分也。保护管束的任务从消极方面讲是对受管束者加以监督,管教,促使其按照规定遵守各种条件;从积极方面来讲.是对缓刑犯进行辅导和援助.改善其生活状况,调整其家庭环境,使之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促使其与社会尽快地融合。  相似文献   

17.
刘毅 《决策与信息》2010,(10):49-50
本文从帕克的“犯罪控制模式”理论入手,采用比较法学研究方法,简要阐述世界上各法治国家有关刑事诉讼模式的传统模式和改变方向。重点论述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讨论了现今西方法学界流行学说在中国的适用性,并肯定了我国对有关刑事被害人保护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这些年来,广受关注的影响性维稳个案背后,恰有那么一些手持法律权柄者,不信法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国际刑事司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中被害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本言人为应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既避免了制度上的矛盾,又可以加强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平衡协调好雇员和雇主利益,即能使雇员人身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又不会过于加重雇主负担是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关于工伤赔偿的一些法律制度安排,并根据实践情况分析其利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