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佛教作为东方发展在前列的一种高雅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  相似文献   

2.
陈明 《南亚研究》2003,(1):73-79
佛教文学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历来为治文学史者所注目。摩里制吒是印度佛教史上仅次于马鸣菩萨的作家 ,佛教赞颂文体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曾在印度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他的作品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 ,但在印度之外的佛教世界 ,他的声名却长盛不衰。本文从出土文书的角度出发 ,着重考察了他的《四百赞》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 ,旨在使读者对这一印度佛教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多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一、简介中国的传统图案艺术和剪纸艺术(一)中国图案艺术中国图案艺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审美爱好、思想观念,经历了上万年历史的积淀和历代文明的洗礼所形成的图案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中国剪纸艺术中国剪纸艺术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  相似文献   

4.
放在我案头的这本小书,乍看上去,在如今大得离谱、厚得出奇、包装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外表精美的书籍中,显得是那样的低调、收敛,甚至有些"寒酸".然而,当我读完之后再重新审视它时,却产生了这样一种新的思绪:无论是书的封面那黄色作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黄土"作为一种象征)、铺有部分深蓝色图案的设计(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是用"蓝色"代表着"海洋文明",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还是封底具有欧洲铁艺风格的造型与内文版式上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鲤鱼图案.  相似文献   

5.
孙晶 《日本研究》2009,(2):10-17
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门大学、驹泽大学教授衿谷宪昭、松本史郎和伊藤隆寿等。“批判佛教”的内容涵盖了宗学批判、佛教学批判、哲学批判和社会问题批判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学批判。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论文《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dhAtu—vAda)。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无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如来藏概念与佛性、本觉观念密切相联,“批判佛教”的倡导者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学界、中国佛学界乃至欧美佛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拟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祜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尼泊尔佛教宗教社团组织的变化 尼泊尔佛教与喜马拉雅山以北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元世祖忽必烈通过其国师八思巴邀请阿尼哥率团前来北京从事佛教建筑营造.萨迦派僧人过着拥有家室的世袭生活,尼泊尔僧人也采取了相应的僧团制度.其僧团有四种僧侣:圣僧(Bandya或Bare)—世袭的僧人;金刚师(Vajracharya)—密宗仪式咒师;古巴朱(Gubhaju)—普通祭司;乌达斯(Udasa)—出身商人的出家人.对普通信徒来说,他们均属僧侣阶层,但都过着有家室的生活.这是一种居于喇嘛教和印度僧侣之间的一种体制.尼泊尔佛教徒经历了长期的各种天灾人祸,并且学会了在喜马拉雅山以北国度寻求生存之法.部族山民沿袭他们代代相传的原始社会理想,佛教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3):145-147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宋之间佛教更是在我国成为了主要的宗教。在中国佛教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种派别、宗派。禅、净二宗是中国佛教传播过程中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宗派。然而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民众基础的宗派就是流传范围更大、影响力更大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这一宗派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形成了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条发展线。相较昙鸾法师和善导法师,专家学者对道绰法师的思想研究较少,然而道绰思想却是昙鸾思想的继承和善导思想的启蒙,作为中间的连接体,在净土宗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道绰思想在净土宗中的承上启下为主要研究思路,对这一宗派的研究思想做出一些浅要的梳理归纳。  相似文献   

8.
佛塔的演化,是一本展开的佛教史,是一门艺术的类型学,是一道思辩的哲学题。佛教在历史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藏传佛教圈(包括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及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汉化佛教圈(包括汉地、朝鲜、日本等),各文化圈中的佛教都是印度佛教外传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跨文化的审美文化比较来说,理解了艺术的原形态,就更能理解它传播到其它文化以后演变出的新形态的意义。佛塔在汉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汉塔无论在艺术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与印度佛塔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印度佛塔形式和意义,及其在印度佛教圈的南亚和东南亚的演变,这会为理解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塔提供一个基础,也为更深地理解汉塔提供一个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作为佛陀故乡的尼泊尔,从古迄今均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佛教在尼泊尔经历了荣枯兴衰的漫长岁月。尼泊尔曾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联系的枢纽,也是佛教文献和梵文作品的宝库。对于佛教历史尤其是佛教在尼泊尔的历史,本文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和一些新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创作手法和作品风貌上,印度佛教美术表现了某种象征主义的特色。这种象征主义以世俗和自然的现象疏导和烘托宗教信仰,并在两者的对峙、动荡中铸造一种恒定的审美模式。从哲学本体论看,印度佛教美术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超越论,它建筑在自我闯入“无”的境界之上,而导致心灵的高扬和宗教化倾向。就功能而言,印度佛教美术是一种审美上的神秘主义,它通过夸张和激越的情态,引起宗教信仰或集体无意识的审美趣味。印度佛教美术是古印度文化的结晶,因此我们要从其发生、组合和演变的进程中,作全方位的、客观的考察和分析,这无论是在对其鉴赏或者研究上,都是极其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大连出版社新组织编辑的“世界奇俗丛览”中的一种,全书约11万字,作者李冀诚。密宗,也称密教(Esoteric Buddhism),国际上又通称为怛特罗(Tantra)佛教。本书对密宗的产生、发展、宗教特征以及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了简明的介绍。全书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印度佛教密宗,比较系统地叙述了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发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时期,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 (阿富汗 )、安息 (伊朗 ),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经过从东汉到唐朝四百年的历史,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很快便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殡葬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前,在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人们一直信仰的是灵魂不死,关心的是逝者的灵魂,但对逝者生活的世界及灵魂的归宿几…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即佛陀逝世后100年,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这两部又分裂成十八部派,从而原始佛教进入部派时期。至公元前1世纪,在大众部的中心——南印度的安陀罗国,兴起了一个新的派别——大乘佛教,后来传至北印度,得以发展,公元3-6世纪达到鼎盛。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它们被大乘通称为小乘)的经文流传下来的完整成系统的只有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大乘佛教以梵语或混合梵语作为经典语言。但大乘佛教的梵文原典已大量失传。因此,巴利语三藏与汉语三藏、藏语三藏同时构成现存于世的比较完整的三个不同语系的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16.
净旻 《浙江学刊》2006,(4):33-38
天台宗是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深度和思辨水准的佛教宗派,引导着中国佛教走向了精湛与成熟,历史上曾长期在江浙佛教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力图以百科全书辞条的体例,通过宗名、宗史、宗典、宗义四要素的切入,扼要勾画出天台宗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对这座“代表中华佛教圆熟境界”的巍峨巅峰作一全面的鸟瞰。  相似文献   

17.
边际 《南亚研究》2003,(2):14-14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 ,历来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著称。约从公元前八世纪起 ,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开始在这片方圆近两万平方公里的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傣族在发展民族文化时 ,十分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据傣族文献记载 ,公元纪年初期 ,南传佛教上座部 (俗称小乘佛教 )经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传入西双版纳。随后 ,佛教对于傣族人民的文化发展与精神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 ,在佛教传入之前 ,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原始字母。由此可见傣族是一个富于智慧与创造精神的民族。随着佛教传入 ,小乘佛…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的观点透视中国的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一种跨文化比较的观点探讨本次会议的主题,提出中国宗教的特征向来是以社会为其重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以面向内心为显著特征的印度宗教(印度教和本土佛教),以及与自然界关系极密切的西方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荒瘠严酷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同一的种族可能提供了消极和积极的诱因,促其开始走上重视社会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我们在以下事实中发现了中国注重社会的证据:(1) 儒家学说既是宗教也是一种伦理学。(2) 在中国,家庭具有一种附带的宗教意义,如在祖先崇拜和子女孝顺中表现的那样。(3) 典型的中国人往往把儒教、道教和佛教看作是同伴而不是对手,当他为境况所迫时往往(依次)求助于所有这三教。(4) 中国人的真理概念与其说是针对客观事实,倒不如说是针对人及其情感。建构中国的社会哲学的基本原则似乎是:群体高于个体。按照这一原则,中国进而确认出人际关系中五个最重要的交汇点:五伦,并制定了人们在五伦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教育则被用来把这些模式内在化于所有中国人的内心之中。  相似文献   

19.
四、林居派向泰、掸、老、傣地区的传布泰、掸、老、傣四个民族虽然分别居住在泰国、缅甸、老挝和我国的西南边疆,他们却属于一个共同的族系。他们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也是大同小异,地理上又连成一片,这便形成了个独特的文化区域。这个区域的宗教,主要是从斯里兰卡传入的上座部佛教。具体地说,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中的林居派(这时再谈斯里兰卡大寺派已无意义,称兰卡佛教为大寺派亦不确切,因三派合一之后,已无大寺、无畏山寺、祗多林寺三派的区别)于12、13世纪以后传到了这一带,并形成佛教的主流,使13至15世纪泰、掸、老、傣地区的文化变成为带有兰卡林居派(阿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它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