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在目前,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的一个主要部分,其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教育人士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也逐渐在高校的法学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笔者首先就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具体含义及其在高校中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具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民族前进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2l世纪对人才的重--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高校的重要目标和探索课题。有学者对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的机器人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得出结论,机器人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已有很多高校的相关院系和工程训练中心开展了机器人教学。钦州学院于2012年秋季学期成立了机器人协会和兴趣小组,进行机器人教学的探索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机器人教学现状,结合钦州学院教学实践,探讨机器人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永明 《人才瞭望》2016,(14):235-236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一致,使得大学生成为就业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及职业规划能力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同时,具有培养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也需要不断壮大,许多教师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的层面,自身缺乏实践能力,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毕业大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能力.的同时,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此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地发现了目前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普通二本院校转型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受到广泛重视,并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它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投入探究活动。将研究性教学应用于师范教育专业,可以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培养行业需求的高质量师范教育专业人才的目标下,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以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改革传统教学和实验模式,以科研促教学,强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索设计能力,多渠道多环节给学生创造科研环境,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贵春  顾珂 《人才瞭望》2009,(11):11-12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等学校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大学生就业指导.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作为人类所具备的必要潜能,是人类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创新精神不可或缺。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推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全面的计算机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是在探讨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纵观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过程,可以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常常是分开的,这大大影响了商务英语人才的就业.把商务英语人才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培育出既有学习能力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迫切需要。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面向整个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课程,理应与就业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技能为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为社会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1.
动画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在我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受众群体,所以我国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动画系列设计类课程,我国动画教育起步较早,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学校开设动画专业,但是长期以来其教学规模较小,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是,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初,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动画系列设计类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适用于社会工作的实用性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是我国现代化大学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所以,以从动画系列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出发实施拓宽学生就业口径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对于动画系列课程还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探索精神、创造研究能力为目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构建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本文在探索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从以研究为本、关注过程性与注重发展性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从重整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多元评价格局及改进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研究性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并从“制度层、文化层、方法层”三个层面建立有效保障机制,进而构建出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任务,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高职化学教学为适应市场需要,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如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中生物教学,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高中生物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下边笔者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重点介绍,并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来确保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培养问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有关各方对其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国高校必须慎之、重之,切实搞好科技实践创新的人才及团队的培养工作,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培养为主题从科技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培养两大方面做出具体的探索,以期能够对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社会目前进入到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多元化时代,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就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才竞争的关键则在于创新。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解决的任务就是关于如何有效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作为教书育人、探寻真理的高地和摇篮,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同时创新能力的获得必然离不开对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和形成。而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以其独有的育人模式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潘琳 《人才瞭望》2017,(12):177-178
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大学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要求.在实际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必须积极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引进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大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内容,有目的地展开一系列能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本文主要分析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问题、改革教学方法等方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能对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著名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制度的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