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知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企业知识创新过程的解读,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动态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基础。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及其区位优势,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高校优化整合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良好途径。为此,应从科学定位、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实现民族地区高校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水平、构建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要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等对策,以期强化民族地区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结合,认为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知识产权冲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并对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各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便探索兵团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具体运作模式,提高兵团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在我国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应根据自身类型准确定位,找到合作的锲入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高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产学研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要建立互信、互助、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合作中,高校要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些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系统中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高校应该在产学研合作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试析优化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要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之上,还需要把竞争焦点放在竞争资源的整合和协同能力层面;当前辽宁产学研合作已发展到"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新阶段;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均要在合作模式的构建和推广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地方高校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主体和生力军,肩负开创全民创业的重任。选择适合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是地方高校实现服务全民创业这一目标的基础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我国产学研现状、影响因素,进而以吉林省为例,客观地分析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出创新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思路与对策,促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9.
运用统计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的DEA模型对西部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效率的测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效率差距较大,总体水平较低。结合西部地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对产学研合作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发现研发资金投入、外资、企业盈利能力及企业家精神对产学研合作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科技人才、人力资本储量、企业产权制度及政府激励政策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我国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逐渐深入,首先表现在数量上,若从质量而言,产学研合作研究的亮点,应该是数十篇博士学位论文。从高校分布看,以985高校为主;从学科分布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多;从选题趋势看,体现了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综合性、多科性和交叉性特点。今后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的精深研究和实现学科与行业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将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构造回归模型,对广东、上海和浙江3省市自1978年至2001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3个省市教育的产出弹性都显著为正,表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其中,上海市的教育产出弹性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最后,该文提出了发展广东省教育和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交化阅读平台已深深地嵌入人类知识生产和服务的基础结构之中。在社交化阅读时代,人类的知识生产和服务已经跨过了“观点”的门槛,进入了“公共知识”时期。越来越多的公众利用社交化阅读平台开展知识传播和消费活动,社交化阅读平台的知识服务功能因此日益突出。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知识服务不同,社交化阅读平台中的知识服务在机制、技术逻辑及路径方面都呈现出了自身的特征。服务机制上,合作、互动、弱连接、多链条的生产与服务对接是社交化阅读平台提供知识服务的主流机制;技术逻辑上,社交化阅读平台的知识服务遵循着连接-互动、共创共享及平台控制三个逻辑;路径上,社交化阅读平台要在内容推送、用户体验、圈层营销和娱乐与知识服务的融合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交化阅读平台上的知识服务应该走“知识+”的道路,变“钻取式”服务为“抽取式”服务,构建起更为体系化的知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知识生产力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义社会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知识生产力的属性,即人们在社会的知识生产中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它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体现,并对社会的物质生产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继而着重探讨了知识生产的基本特点和知识生产力的测度方法,根据当代知识生产的创造性、高投入、高收益与高风险性,提出测度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及知识生产效益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挑战,指出大学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大学知识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根据大学知识能力的内涵,初步阐释了构建大学知识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主要由知识的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构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集聚通常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却相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区域内。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会使地方环境问题目趋严重;在区域外。经济集聚引致了大规模的跨区域资源配置,这种跨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由于缺乏应有的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合,会将经济集聚的环境负效应扩散到资源流出地区,造成全局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现有的环境政策并不能减弱经济集聚的向心力与环境负效应,反而刺激了经济集聚,增加了集聚区域的经济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结果,经济集聚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并向区域外扩散,呈现出一种全局性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得出,金融集聚有利于区域内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通过集聚网络知识的系统效应、创新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信息升级效应,提升中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外,如果区域间知识水平差距过大,会形成知识锁定的局面,造成区域间知识溢出阻塞效应,拉大区域间主体知识水平差距,从而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因此,营造区域间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落后区域的企业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拓宽中小和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性地使金融集聚发挥辐射作用,能够使金融的正向集聚效应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是否创造价值上。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于它通过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渗透 ,极大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效率 ;通过劳动者的运用和创新变成能动因素 ,提高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劳动的活力和劳动能力 ,使这种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倍增效用  相似文献   

18.
外商企业对东道国企业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三种具体机制 :供求链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和竞争示范效应。在外商企业密集的东部沿海省市 ,外商企业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供求链效应对本地企业传递知识 ;在全国范围内 ,外商企业主要是通过人员流动效应在省际范围内对本地企业传递知识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业理论和知识溢出理论,运用系统GMM方法,对2010-2014年全国32个省级城市的制造业新创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知识创造对本区域内和相邻区域的创业活动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新知识创造对本区域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其对相邻区域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3)与非知识密集型产业相比,新知识创造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海水淡化作为海水利用的重要内容,因其替代淡水效果好、工程投资规模较大、社会效益较高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通过收集海水淡化的研究综述,整理海水淡化工程的布局,总结出可行的远距离输水海水淡化利用模式、工业企业海水淡化联产联用模式、海岛海水淡化利用模式及其经济技术特点,结合沿海各地区具体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3种模式,在沿黄海地区主要发展海水淡化联产联用模式、在沿东海和沿南海地区主要发展海岛海水淡化利用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