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仝双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90-93
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不能简单化认识,而要从社会对诸多不和谐现象的反思和中国迈向现代化社会所必然提出的要求去理解。要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确立和谐社会所应有的道德基础,寻求道德建设的现实途径,切实推进社会道德风尚的优化,营造和谐社会应有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努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道德。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必须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道德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天津300191 相似文献
3.
杜建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80-83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石,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从道德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五个构成要素对道德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角度来看,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包括五个方面:深化道德认知是起点,培育道德情感是条件,磨练道德意志是关键,建立道德信念是保证,形成道德习惯是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杜建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80-83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石,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从道德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五个构成要素对道德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角度来看,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包括五个方面:深化道德认知是起点,培育道德情感是条件,磨练道德意志是关键,建立道德信念是保证,形成道德习惯是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李冰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问题愈显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做了详细阐述,充分彰显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个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道德文明建设都有直接影响。当今学术界关于我国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尚乏理论层次上的深入研究。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个人道德修养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对个人道德修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加以阐述,建议通过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和谐社会下的诚信文化建设、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性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巍翔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2):16-20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属于精神范畴,而精神问题的解决却不能单纯诉诸精神的努力,脱离产生道德、塑造道德和制约道德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善只能成为思辩理性的抽象物,不能成为实践理性的现实解。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同时道德建设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保证。当下社会的道德状况距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从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公民道德建设是重要的精神基石。目前,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9.
晁团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125-128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行政道德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行政人员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依旧严重。行政道德失范既与行政主体自身素质有关,也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行政体制和法规制度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联。行政道德建设,不仅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而且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加强群众监督.加强思想教育,同时整顿与道德建设有关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李华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5-68
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宗教道德在施爱奉献、离恶向善、节制欲望、敬畏生命等层面能够净化人心、纯化世风、稳定社会、缓解矛盾,分别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体自我身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在宗教道德视域下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长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2):80-82
一、道德信仰危机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学界评判不一,有"滑坡论"、"爬坡论"、"代价论"的分争;关于我国当前是否出现道德信仰危机,同样是见仁见智.不管存在多大的分歧,以下现象当是人所共认的: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尽管不能说道德信仰危机在全社会普遍存在,但道德信仰危机曾在并正在一些人身上发生,是不容置疑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道德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建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4-16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诸关系和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道德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支撑意义和积极价值。和谐社会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性特征为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春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经济变革必然引起人们对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与抉择;要重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过程对道德建设的影响;新生一代道德下降的直接原因在于教育的失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课是社会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性化、道德化的社会,是物质生产有序、民主法治公正、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人际交往方式融洽、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活力的社会。因此,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和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兴龙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34-36
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建立,离不开公民主体所具有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支撑.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弘扬和培育传统"和德",又要培育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性化、道德化的社会,是物质生产有序、民主法治公正、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人际交往方式融洽、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活力的社会。因此,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和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沈海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120-121
在现代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作为高速传输各类信息的现代化工具被广泛利用。网络的发展 ,对加快人们的信息交流、拓宽人们的知识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等无疑起了极大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网络具有工具性、虚拟性、开放性、迷人性等特点 ,如不能正确地驾驭它 ,它也可能对社会风气、对人们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 ,甚至引发思想混乱、道德滑坡、违法乱纪。为防止网络产生消极影响 ,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建设。一、充分认识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道德是随着… 相似文献
18.
仝双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体现人的自主性,这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立足于和谐社会的现实,针对性地引导道德建设,又要强化制度建设,以规范性约束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应体现公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沈安昆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93-9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1]。道德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当前,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许多领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问题:有民主和法治不够健全的问题,有公平与正义有时难以实现的问题,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友爱缺失的问题,有劳动者的创造活力未能被充分激发的问… 相似文献
20.
姜赛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3):7-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特定的道德特征和道德要求.要在全社会树立和谐至上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运用和合重于分争的思维方式,维护社会和平发展;优化法德并举的制度环境,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