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工业化理论与广东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经济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研究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理论在这一学科中是一个关键的而又颇有争议的焦点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做一些粗浅的实证分析。一、工业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发展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体系,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具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烙印。较为流行和影响较大的工业化理论认为,所谓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国家在发展制造业以及农业人口转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地区工业化与人口工业化──云南就业结构变动研究杨先明,安一民一个地区人口工业化的程度,既是经济结构变动的标志,又是工业化的社会结果。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第一,一般来说,来自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会随其趋于上升;第二,...  相似文献   

3.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海南农业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占主导转化为工业占主导的过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于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中就业,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因此工业化广义上讲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等同的。由于二元结构模型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地位,以致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时将发展简单化为加速工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对工业实行一系列倾斜政策,结果是工业扩张与农业衰退、城市繁荣与农村调敝齐头并进。总结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台湾)工业化走过的路,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的主题是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并举。  相似文献   

4.
《大庆社会科学》2012,(1):61-70
一、关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概念及内涵 (一)城市工业化概念及内涵。通常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两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在要素替代弹性影响下产业结构和劳动份额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对应"工业化—去工业化—产业结构稳定"三个产业结构阶段,劳动份额有"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1)要素替代弹性的产业间差异可使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由工业向服务业流动,产业结构转型效应又进一步影响劳动份额,这可以解释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劳动份额下降和2007年以后的劳动份额上升现象。2)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容易引起资本替代劳动,这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稳定后的劳动份额下降现象。目前要提高我国劳动份额,应在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控制房地产业过热发展等措施,减弱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  相似文献   

6.
农业份额下降是各国工业化的共同趋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表明,随着农业国的工业化,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总量迅速地增长,农业所占的份额却相对地下降。在西欧,1971年与1950年相比,法国的农业产值份额由15%下降到9%,下降60%;其它国家也一样,西德、英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士等国分别下降73%、52%、50%、64%和63%。农业产值份额都已降至10%以下。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形态的城市性环境中的地理集中。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乡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和现有城镇的继续发育,也有“飞地型”城镇出现。城镇化的本质过程是第二、三产业趋向于区位聚集,人口集中是这个过程的必然结果。一般认为,要实现人口城镇化,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能提供大量商品粮;二是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因而,有种观点认为:粮食发展是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吴江  任婕柠 《东岳论丛》2011,32(12):105-109
通过建立要素贡献率—要素收入份额的一体化框架,对我国目前的资本和劳动的要素在GDP中的贡献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资本和劳动在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合理份额。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的合理份额为33%左右;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当为它快速走出"低谷"步入上行通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大量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社会历史过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农村城市化,是各国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那种城市化历史在我国不会重演,因为我们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 一、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总体选择 城市化道路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出发点、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等内容。从理论上说,城市化道路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聚集型。它在工业化初期主要表现为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中心的集聚;工业化后,大型城市带或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它的基本功能是从经济角度对公民生活提供安全性保护,为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一定安全性保障作用.农村社会保障是面向农村公民的社会保障,与一般社会保障具有一致的内涵.目前我国70%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3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了国民收入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种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多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减少,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1980年,美国和英国的农业人口都不到3%,法国和日本的农业人口分别为8.6%和10.8%.匈牙利1970年农业人口占27.5%,到1980年下降到17.5%,十年时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下降10%,说明匈牙利这些年来改革成效显著,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列宁说:"商品经济不发达(或完全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口,几乎全是农业人口……因此,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消费需求变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影响近代日本消费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近代日本消费需求逐渐上升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近代工矿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朝着有利于劳动的方向转变,这是促进近代日本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积极力量;人口规模及其构成的变动是近代日本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行为和不可逆行为对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明发展史证实,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无一不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这一重要过程,因为,这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是一笔巨大财富,何何利用这笔财富,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工业化过渡时,采取剥夺的办法强迫农民离开土地,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采用资本主义那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方式的。那么,探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最佳方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口问题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重视。因为,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这里,仅以四十个国家为例,就近三十年来人口和国民收入的变化,作一分析比较,列如下表。 (1)在国民收入总数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人口不同,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就大不一样。例如:1948年,南非联邦和丹麦的国民收入总额都是33亿美元左右,但由于南非联邦的人口比丹麦多将近3倍,因而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就只有丹麦的36%。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的互动:以天津近代工业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本文以历史的视角,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人口迁入与工业发展问题。一方面证明了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由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另一方认为人口迁入对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贡献也并非单一提供劳动力,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资本、技术和市场。  相似文献   

16.
经济现代发展的“人本”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一个通俗的解释是:由于人口太多,新增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这种说法似是有理,却不尽然,一个典型的反例是日本。日本37万平方公里容纳1.2亿人口,基本上没有资源;中国12亿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是日本的10倍,领土是日本的26倍。但是,日本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每年还要从国外引进大量劳动力以满足经济高涨的要求。如果以世界作为市场的话,工业化的日本反而感到人口的不足。另一个问题是,战后东亚经济的崛起,并不如西方经济学家所断言的,是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夕阳工业东移而造成的经济奇迹。看来,对经济的增长与否的问题,对人口是否过剩的问题,应当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结构重新布局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近代经济史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从事第一产业(指纯农业、不含农用工业)的剩余劳动力,便逐步向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转移,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人口和第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而形成城镇,这一过程可使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我国在当前让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求高的收入和便利的生活条件,这将促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是造就近代文明的真正动力。农村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如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潮成正比,那么,我国就会较迅速地臻于富强昌盛,因为…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即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 ,具体地说 ,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抑制城市化发展的政策违背了这个经济规律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们必须取消控制人口流动的制度 ,加快城市化进程 ,使之与工业化发展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家在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化的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最相适配的变化就是农业产值份额与农业劳动力份额的显著下降.这种双重下降,既是一国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动态过程与结果,又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产值和劳动力份额的同步下降,不能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道理是明显的,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发展的核心与本质要求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本文考察农业产值与劳动力份额的变动规律,旨在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理论考察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随着同民经济的发展处于变革过程中,并影响劳动力的转移。研究经济结构变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这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我同,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经济结构包括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产值结构指农业产值与非农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份额。就业结构指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产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中的份额。经济结构变革的核心是农业产值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产值份额提高,即产值结构转换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而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提高。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