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红楼梦》量词系统与唐宋元明量词系统的比较,《红楼梦》量词系统从大的类别(名量词和动量词)以及次的类别(度量衡量词、容器量词、借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的临时量词、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和同形动量词)同唐宋元明量词系统是一致的,而某些量词和结构又发生了变化或转移。可见《红楼梦》量词系统是一个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动量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量词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然而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就动量词的分类、动量词语义、语法功能研究、动量词的共时与历时研究,以及“同形动量词”的属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从而勾勒出动量词研究逐步深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汉语动量词产生时间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动量词产生和发展的历时过程表明,动量词作为一个词类系统,其产生并不是"齐步走式"的同时出现的,动量词系统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典型与非典型的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动量词在汉代就已经产生,包括动量词"过"。动量词的产生有其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动因,即表义的模糊性和汉语语法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洛阳伽蓝记》的量词以名量词为主,动量词极其少见,所以本文拟通过对其名量词进行分类分析,以探讨《洛阳伽蓝记》名量词的特征,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研究提供语料实证。  相似文献   

5.
量词是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词类之一。上世纪中叶以来,量词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在汉藏语系各语言的研究和上古汉语研究的著作及文章中都不乏有关量词的论述,但近代汉语量词研究,尤其是动量词研究,始终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2007年6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对近代汉语动量词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把汉语量词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也充实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部著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和动作单位的词.布依语的量词非常丰富,分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名量词又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不定量词、度量衡量词等小类.布依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量词在使用时与汉语有很多共同点,但亦有许多不同点,体现了布依语量词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布依语量词和汉语量词使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时期,除数词外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的语言成分主要有:指代词"此""这""那";疑问代词"那"(哪);方位词"后""前""下""上";时间词"今""先";后缀"子""儿""家(价)""里"等。各组合形式的出现时间和发展过程各不相同。近代汉语动量词在组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对而言,计数动量词("次""回")的组合能力最强,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的动量词(如"过""巡""转""度")在近代汉语时期的组合能力很弱;从时间角度来看,元、明时期动量词的组合能力最强。各组合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与动量词及语言成分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语言发展的类推作用有关;其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主要与同义词之间的互相竞争有关;社会时代是促进各组合形式发展或消亡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一个2.3亿字的历时语料库为平台,结合统计与词嵌入算法,定量考察近代汉语中13个动量词与动词的组合状况。以宏观视野,展现并解释近代汉语动量词的概貌与特征,服务于汉语史研究与量词教学。首先,综合统计与规则的方法,完成动量词自动识别、自动分词、动量词搭配的动词自动识别等预处理工作。其次,分时段测查各动量格式、各动量词的频率,发现动量词在文言、白话语体中的词频差异悬殊。最后,依照《同义词词林》的语义类体系,考察动量词所修饰的动词的优势和劣势语义类别,发现动词语义类与动词是否受动量词修饰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强制的、概率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论集合量词在量词系统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三种,物量词又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和度量量词三种。集合量词在意义、作用、形态和功能上既严格区别于个体量词,又严格区别于度量量词。在量词系统中,集合量词是物量词中和个体量词、度量量词平列的一个独立的小类。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大多数动量词产生于"动+数"式,少数动量词产生于"数+动"式;能够进入前一种格式并发展成为动量词的词,在语义上必须与需要计量的动词紧密相关:包括近义关系、概括动作过程或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等;后一种格式中的动词发展成为动量词的必要条件是:它与另一动词同时受一个数词修饰(即"数+V1V2"),且该句义主要由动词V2承担。汉语动量词产生的动因是受名量表示法的影响。文章最后还对动量词为什么首先产生于"动+数"式,且为什么大多数动量词都产生于这一表示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