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五凉政权“崇尚文教”及其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在当时北方地区干戈不息,兵连祸结、经济凋敞,文事荒落的情况下,五凉政权却对儒学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无论是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后凉、南凉、北凉,莫不倡导儒学,兴办学校,以“崇尚文教”,从而使传统的中原文化得以在河西地区生存延续,并对随后的北朝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凉与乐都     
<正> 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一带和湟水流域,先后建立了五个短期的、彼此征战吞并的小王国。他们是:鲜卑族乞伏部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氐族人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部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匈奴沮渠部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汉族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其中的南凉建都于青海省乐都县。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更替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台称五凉。如果从前凉张轨以晋凉州刺史保据河西的时间(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亡于北魏(439年),五凉政权统治河西近乎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间,河西地区的局势总的说来,还是较为稳定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刚人士避难之地,复是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五凉文化交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摧残,“既而中州极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①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②关于五  相似文献   

6.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河西先后建都立业的五凉政权,如果从前凉张氏开始经营河西的时间(公元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沮渠氏为北魏讨灭(公元439年)为止,总共不到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其间还包括了前秦后秦统治河西的一段时间,五凉政权对河西的治理,实际上只有百余年,为时很短,所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段历史。但是,就是这么短暂的历史时期,又在僻陋的河西一隅,几个割据政权还处在内  相似文献   

7.
由省社会科学院、武威地区文联、张掖师专联合发起的五凉文学座谈会,于九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当年五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威召开。出席座谈会的代表四十人。中共武威地委副书记杨作霖同志出席并讲了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邓绍基、副研究员曹道衡作了学术报告。历史上的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地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当时北中国文学最  相似文献   

8.
全书九万余字,分作七章,对东晋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政权治下一百多年间的学术、文学、佛教、教育、艺术等文化领域的成就,利用现有史籍记载、文物遗存和出土文物等资料,并广泛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论述。书前有李鼎文、曹道衡两位先生的序文,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在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之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北方则为混战割据的十六国对代。这时五凉治下的河西地区,文化事业出现了进步繁荣的局面,取代了中原地区的优势,成了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并对其后南北朝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公元265年司马炎重演了曹丕代汉的“禅让”故事,篡魏建立西晋王朝,国家得到了短暂统一和安定。但是,司马氏家族是世族的代表,腐朽之极,相互争夺权利,很快又导演了“八王之乱”的丑剧,使中国重陷于混战割据的状况。这时,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偏远的河西也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等五个政权。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的版图,在频繁的改朝换代和豪族的左右之下,走过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历程。本文试图对敦煌这段历史上的政治状况作一概述,错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从很早的古代起就是一个独自的行政单元。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此后历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高昌一直是凉州或沙州的一个郡;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灭北凉沮渠氏流亡政权,立阚伯周为  相似文献   

12.
凉州起义失败了,但秃发氏部落并未被消灭。树机能死后,“从弟务丸立。死,孙推斤立。死,子思复鞬立,部众稍盛。”思复鞬死,其子乌孤立。当时割据河西的后凉王吕光(原苻坚部将)遣使授秃发乌孤为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乱 司马氏集团压迫少数族,少数族酋长利用本族人的困苦无告,发动种族战争,抢夺最高统治权,压迫汉族人民。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怀、愍二帝被虏,西晋灭亡。晋室东迁,黄河流域出现了少数族贵族割据局面,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叫“五胡十六国”时期。所谓“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羯实际是匈奴的一个别支。《廿五史补编·晋五胡表》:匈奴有刘氏、石氏、赫连氏;鲜卑有慕容氏、秃发氏、乞伏氏;氐有李氏、苻氏、吕氏;羌有姚氏;拓跋氏亦鲜卑别种。所谓十六国是因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它包括二赵、三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十六国北朝各民族政权竞争下的西北经济李清凌一、以世族地主所有制为核心的私家地主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军阀林立,战乱空前严重。酉北地区三国属魏,酉晋短暂统一,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氏、羌、吐谷浑上层和汉族豪强地主,先后在秦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高昌王令分为"下令"和"传令"两种形制。"下令"以高昌王名义直接颁下,均有完整文本,见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传令"由王国中央出纳审查机构官员直接宣传,大致均为口令,散见于公文书的辞、奏、符以及一些帐中。高昌王令及相关公文书制度,应始于阚爽首次建立割据政权时期。但根据现有材料,只能从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时期说起。本文以高昌王令形制为切入点,结合吐鲁番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学术史,依次对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阚氏王国、张氏王国、麹氏王国的高昌王令形制及相关公文书制度进行分析和解说,对其与河西政权及中原王朝相关制度的继承、差异、流变进行比较和探讨,指出: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的政治传统与河西北凉政权一脉相承,与后来高昌国的制度设计不是一个概念。高昌一直实行高昌王集权体制,高昌王令构成高昌文书行政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汉晋时期河西地域学术经历了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为北中国学术中心的历史过程。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儒学是由东向西传播的。外来之佛学则与之相反。佛学在其东传过程中,必然要与地域社会发生关系,尤其与地缘政治。汉晋河西汉译佛经中心经历了由敦煌到姑臧,以及姑臧中心解体的过程。敦煌成为汉译佛经中心,得益于其华戎交会、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地缘政治环境;姑臧成为中心,得益于其为河西礼佛小国,如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本土豪族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姑臧汉译佛教中心的解体,则是由北魏荡平北凉政权所致。由此可以看出,河西汉晋佛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是:地缘政治控制着士族在区域社会的发展空间,士族势力的涨落左右着区域佛教的兴衰,而佛教僧团则利用其为家族佛教与王室佛教的影响力,与区域政治势力相颉颃。因此,汉晋河西文化的繁荣,不仅有本土士族与外来避乱之儒英之贡献,传教之僧侣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吴洪琳  张梓轩 《西域研究》2023,(2):16-25+170
素和氏应来自于史书所载“勿吉”傍之“素和国”,非鲜卑檀石槐之支裔,林宝之所以有如此记载,是他将檀石槐联盟中三部之一的鲜卑大人素利误为素和;而且白部与素和氏也没有关系;十六国北朝时期主要活动着三支和氏,分别改自素和氏、来自汝南郡和峤,以及来自河西或西域地区;而与和士开相关的几方墓志,都将其族源与“金山”联系在一起,不论金山是今阿尔泰山还是河西地区,总之和士开一族应该来自于河西或西域地区,正好契合了史载其先为“西域商胡”,而非“本姓素和”,之所以出现“本姓素和”的原因,是与和士开同僚所说的和士开“素有和氏之庶孽”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五凉史,老一辈史家如陈寅恪、范文澜等早已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而且得出了一些至今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但总的看,过去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还不够深广,专门论著也不多,真正引起史学界重视并集中对五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却是近几年的事。一九七八年到现在,史学界涉足这个领域的有二十多人,发表论文三十多篇。这无论对河西地方史的研究,还是对十六国历史的全面探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兹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后魏徙入塞内之前,宁夏大部地区居住着汉族,北部边远地区有匈奴人从事游牧。后魏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汉、魏之际,拓跋氏初兴对,后魏始祖拓跋力微的长兄匹孤率领一支游牧部落,“自塞北迁于河西”(《魏书·鲜卑秃发乌孤传》),史称河西鲜卑,以秃发为氏。①他们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东北)、牵屯,西至湿罗(不详),南至浇河(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境),北接大漠。”②牵屯就是牵屯山。③这说明早在拓跋珪建立后魏王朝之前一百  相似文献   

20.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很早就与中原的汉族发生密切的关系。在五胡十六国中,先后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等政权,继十六国之后有北魏、东魏、西魏(总称为拓跋魏)、北齐、北周。还有一个在青海地区建国很久的吐谷浑王国。其中疆域最大、实力最强并且立国年代较久的是北魏。北魏最盛时的疆域,北逾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