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解读葛利高里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著作,本文通过对该小说中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解读,提示了该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和人道美。  相似文献   

2.
肖洛霍夫是20世纪的经典作家,其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从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更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真理探寻者的角度对葛利高里这一形象做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3.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世界文学中颇令人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葛利高里这一形象体现了肖洛霍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追问,对人类本质问题的探索.葛利高里始终处于生命、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寻决定了他所具有的悲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人的命运——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评论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静静的顿河》问世的第一阶段(1928年—40年代),苏联评论界对葛利高里毁多于誉,有的批评家甚至将他称为“人民的敌人”。这是由当时文艺思想的大背景决定的。第二阶段(1953年—80年代)肯定葛利高里的意见占了上风,他由“人民的敌人”转而成为“正面英雄”。这反映出苏联文学批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转折。实际上,作家有意识忽略了葛利高里的历史伦理价值,突出了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葛利高里的一生是一幕悲剧。造成这个物毁灭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葛利高里身上潜藏着哥萨克的文化因素;二是其自身情感与理性矛盾冲突的因素;三是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所犯的"左"倾错误的因素;四是战争的因素。葛利高里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坏蛋、十恶不赦的魔鬼,他同命运苦苦抗争,却终究逃不掉悲剧的结局,他的命运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个人无法抗拒的,时代已为他的一生谱下了悲剧式的乐章。  相似文献   

6.
梁生宝和白嘉轩分别是中国当代小说十七年时期、20世纪末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前者被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典型",后者被称为"儒家文化人格理想的代表",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遵循着重行慎言、重义轻利、重集体轻个人的古老准则,有效地体现了传统伦理的当代延续.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似乎正忍受着哈罗德.布鲁姆所言说的那种“影响的焦虑”①,他极力地想摆脱这种焦虑,做一个“强者诗人”②。为此,他说:“一个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的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风姿,永远不能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永远走不出被崇拜者的巨大荫影……必须尽早甩开被崇拜者那只无形的手,去走自己的路。”③那么,给陈忠实投下巨大阴影的被崇拜者是谁呢?应该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陈忠实曾自述少年时期便如痴如醉地读了《静静的顿河》④。当他写出了《白鹿原》,在举例说明“民族间的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交流的最好手…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女作家被同一条中华文化的纽带所连接,这使她们的创作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儒家文化在两性关系上不平等的伦理秩序使得两岸女作家的笔下始终回响着不屈的抗争之声,但是,由于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她们的创作又具有某些内在差异性.因此,需要通过对其中差异性的阐释,寻找一条通向两性和谐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别从儒家语言、儒家的人性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等视阈研究儒家文化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存在礼法合治、重公法轻私法、重义务轻个人权利等特点,提出中国立法一方面要对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进行继受,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中国法律传统中重公法轻私法、重义务轻个人权利,忽视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等内在缺陷,吸收西方国家重视个人权利、私法以及尊重财产权等现代法治理念,从而在我国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实现向现代法治国家转型。  相似文献   

10.
里坊不仅存在于古代城市和乡村聚落,而且被移植进明代长城边防军事堡寨中。经过大量实地踏勘,发现以军事建制为主的明代边防地区修建了上千个军事聚落,遗存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也有上百个,里坊居住模式也普遍存在着,居住形态表现在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通过对明长城军堡与里坊制在社会学和建筑学两层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军堡与里坊均是集防御与居住于一体的聚落,军堡与里坊实际上是同一种聚落形态的不同表达方式,以至军堡与里坊具有建筑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一种语言记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韩国语通过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要素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同时,韩国语也通过语言三要素中后两个要素,即韩国语的语汇和语法较多地体现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蕴含着中国儒家文化因子的韩国语值得我们在双语教学中关注,也值得我们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给予关注,更值得我们研究世界文化交流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从词地位的提高、“兴观群怨”诗观对词的影响以及“温柔敦厚”的审美趋向三方面分析了在儒家诗学影响下的词学发展,说明儒家诗学这一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学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以儒学延绵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重新反思儒学,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产生的巨大而深刘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的,也包括消极方面的,对其积极方面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其消极方面的糟粕,则应予以抛弃和否定。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他的思想主要涵盖军事、外交、法律、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今天我们重温他的这些思想 ,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解读《长恨歌》,透过王琦瑶的人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背景下普通阶层的魅力女性的精神及情欲困境。文章还指出这种哀婉叙事对于传统的继承,而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于古典美与爱的错位对于人生的双重失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以传统资源为主导制约力量的工业经济,正在被以知识或智力为资本、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所取代。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首先带来的将是教育理念的如下变革:一是由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二是由以灌输为主的教育转变为兴趣教育;三是由以理论为主的教育转变为实践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三点变革,充分表现出向儒家传统教育回归的趋向,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构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新体制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欧洲的理论成果,传入中国竟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也就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未来社会有着美好构想的科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化,二者真的能够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对于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文章就试图做这个工作,以期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亲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颇有个性色彩,其情感的广阔性、深重性、真挚性非常鲜明。这一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杜甫深受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其漂泊的人生经历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与和谐图书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关于和谐、融合、和睦的思想和观念。文章就构建和谐图书馆过程中,如何借鉴儒家传统文化包含的"以民为本"、"修身正己"、"和而不同"和"举贤任能"思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儒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简要概述了儒家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儒家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三个方面:儒家文化带动教风的改进;儒家文化引领学风的变化;儒家文化促进校风、班风、室风的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