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次生灾害对城市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因此 ,充分认识和防范地震次生灾害对城市的冲击和影响 ,对防御和减轻城市灾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由一个地震的次生灾害上升为一个影响甚至超过地震本身的严重危机,再次为人类应对技术风险敲响警钟。技术风险在当今时代无处不在,不仅在器物层面也在意识层面对人类产生着严重影响。尽管存在一些困境,技术民主化把民主引入技术的决策、设计及管理等过程中,仍将成为预防或减小技术风险的一个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荻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通过研究西部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征,提出应加强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形成原因的勘查,提前做好防御措施;进一步保护与治理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生态环境;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工程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即通过物探技术及时、准确、超前无损地获取地质灾害的有关信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后评估。并列举了浅层地震法、并行网络电法、瞬变电磁法等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中的应用实例与效果,说明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物探数据的正反演分析,为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解决了常规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灾害的突发性及措施不及时、落后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3日晚11时,载有Agilent 5975T车载式气质联用系统的移动水质监测车到达芦山地震灾区,为地震区域内灾后水质监测提供数据保障。地震灾后的重建阶段,防治次生灾害和灾民生活保障成为工作重点,其中灾区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水源水质的安全都是当地领导关心的关乎民生的重要问  相似文献   

7.
基于风暴潮灾害发生时间集中、地区差异显著、经济损失严重、次生灾害频发等自然特征,分析群众、政府、经济组织等救助对象的需求特征,从时间维、空间维和逻辑维剖析风暴潮灾害损失及灾害救助关联的协同机理,设计并构建包括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层次体系以及服务体系的风暴潮灾害四维救助保障体系。通过加快风暴潮灾害救助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风暴潮灾害救助财政投入制度、强化风暴潮灾害救助监督管理等保障措施,实现风暴潮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三峡地区是中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代史料中不乏对这些灾害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山地地质灾害。文章主要依据历代正史、方志、现代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特点,发现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岩崩滑坡灾害较多,且集中在重庆城区及云阳至秭归一线,而从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夏季。  相似文献   

9.
论两汉时期的地震与赈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震多发期,频繁的地震与相伴而来的次生灾害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大多是从灾异谴告这一学说去认识和理解地震。在地震发生后,两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赈济措施,主要有减免赋税、徭役,赈贷,节约开支,减轻刑罚和伤亡赈济等,以此来缓和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统治。  相似文献   

10.
2016年7月3—5日,第一届中澳灾害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召开,会议由河海大学、墨尔本大学、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就洪旱涝灾、地震、地质灾害、火灾、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等多种灾害,从预报、预警、应急管理、政策、管理机制、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决策支持系统、社区与社会响应等多方面分4个主旨报告和19个大会发言,特别就澳大利亚灾害防抗救助组织体制、行政管理机构、社会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深  相似文献   

11.
毛晓燕 《社区》2012,(18):27-27
“地震发生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家庭急救包里应该放些什么”……在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的阶梯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防灾减灾如识竞赛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参与比赛的选手也一个个热情高涨。  相似文献   

12.
灾害即便完全是自然灾害也会由于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使其表象呈现出复杂的样态,自然也使得社会科学难以对其作出相应的概念界定。自然灾造害所成的物理条件及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会在其他时候引发另外的灾害,如火山与泥石流、地震与泥石流。这又使得灾害在双重属性之外,又拥有了具有自然属性以及社会属性的重层结构。毫无疑问,灾害概念及表象因而更为复杂化。因此,首先需要对充满复杂性及多元性的灾难的表象进行重新梳理,寻找灾难民族志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方能完成灾难民族志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资讯ABC     
《老友》2013,(8):29
四川暴雨灾害为特别重大型灾害救援仍在持续中四川省气象局6月13日发布气象灾害评估报告称,该省自7日以来的连续暴雨洪涝灾害为特别重大型灾害。7月7日至11日,四川遭遇今年第四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多地降雨量打破历史极值。此次暴雨天气主要集中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5·12"汶川、"4·20"芦山地震重灾区,具有移动性差、持续时间长、总量大且强度极强的特点。尽管大范围的持续强降雨已经结束,但各地仍有不同规模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出现。各地救援工作仍在持续中。强降雨已导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灾后恢复力评估方法是灾害风险管理中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通过运用地质灾害区域防御度和区域环境条件两个重要指标刻画地质灾害恢复力,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一个五级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估模型,不仅能更加客观地评价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灾害恢复力大小,而且能为各级政府制定灾后恢复与重建对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强烈地震及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日本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援日行动开始后,知名艺人梅兰芳很快倡导全国同人义演筹赈。梅兰芳的号召得到北京各界民众的积极响应,梨园艺人、学界及票友等民间人士纷纷发起义演筹款行动,将募捐款项转交日本灾民、在日留学生和华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日本遭受严重灾害时,中国人民搁置仇恨、施以援手,日本人民应记住这份恩情。中日和平交往,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国人民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重大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引发信息次生灾害,信息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的粗放、信息发布者传播方式的位移以及信息接受者群极化传播,使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更为复杂.树立科学的预防和治理意识,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处理的治理机制,是减少和降低信息次生灾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防治等对临猗县地质灾害现状和隐患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损失评估,提出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安徽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活动频繁、群发性强的特征,主要灾害种类有水土流失、江湖崩岸、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泥石流及土地盐渍化等.文章通过对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灾害叙事中的身体景象,显示出文学与灾害于人学层面的融合统一。灾境的极致与特殊,凸显出身体存在的真切和多样,使得以身体视角观照现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必要且可行。灾害叙事中身体的沉重与受难、交换与消费、规避与操控,展现出身体的自然属性以及围绕身体、生命展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灾害叙事对身体现象的关注,应当兼顾灾害的情境性、身体的多样性、文学的审美性,超越表象化、同质化的身体描述,实现灾害写作与身体叙事的互融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