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中曾分别经过川、滇、青、甘的藏族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害怕藏族群众接近红军,采取了欺骗和高压政策,规定:凡帮助红军给红军带路、当翻译或卖粮食给红军者,均处死刑。因此,藏族群众听说红军来了,便躲藏起来,给红军的行动造成极大的困难。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都在我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模范行动面前被粉碎了。在进入草地之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特别指示各级指战员,要教育红军战士尊  相似文献   

2.
张瑛 《中国民族》2008,(9):96-96
初次见到赖妈妈时,她正在院前的小菜园里锄草,自缝的外套、洗得发白的长裤、蓝布长围裙,简朴的打扮让人误以为是谁家的老保姆。然而这位不起眼的老人,正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一位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 现年92岁的赖清林老妈妈,是宁夏目前仍然健在的红军老战士中唯一的女性,现为宁夏西夏区干休所正师级离休干部。  相似文献   

3.
右派分子费孝通在他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大量散布了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论点。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上,费孝通这样写着:苗族“因为普遍劳动,有土地的人,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所以常有因照顾无地亲友而出租土地的情况。黄平县东坡乡吴姓地主,十三个佃户中就有六个亲戚。”在这段话里,他告诉人们,苗族地主都是“劳动”的,他们出租土地是出于一种“好意”,是为了“照顾”亲友,本来他们“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的。看,这是多么“善良”的地主啊,如果农民还要求什么改革,真是“昧良心”!很显然,费孝通是企图以赞扬苗族人民爱劳动的美德作幌子来模糊阶级斗争;是站在维护地主资产阶极利益的立场上来拼命掩盖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怀着同样的目的,费孝通还歪曲事实的说:“苗族内部的租佃关系和汉苗之间的租佃关系在剥削程度上也有区剧。”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1951年6月11日新黔日报上的一个典型事实:贵州丹寨县排呆村苗族贫农杨廷忠说,在一个饥荒年成,他向地主杨老赖(苗族)借来三个  相似文献   

4.
当兵就要当红军1919年9月12日,石邦智出生在沈从文笔下的美丽边城--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茶园坪村。石邦智的童年劳苦而又辛酸,“柴禾当棉袄,蕨根当粮草,松膏当灯照,赤脚当鞋跑”。由于家境贫寒,小小年纪便不得不跟着大人为大户人家做苦工。当时,茶洞镇上住着一些汉族地主,石邦智从小受着他们的压迫和欺负。一些汉族地痞也经常欺负苗族人。有一次,石邦智一个人到茶洞街上卖柴,被几个汉族地痞打倒在地,丢进河里。幸亏他略懂水性才捡回了一条命。辛酸的童年培养了石邦智敢于反抗、向往自由的精神。1933年,14岁的石邦智在茶洞卖柴时听见有人议论,…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16日,我十分敬重的革命老前辈、老红军战士扎喜旺徐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悲痛之余,写下短文一篇,以示无尽的哀思。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们在延安的那些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位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  相似文献   

6.
昨天是奴隶,今天作主人。过去給地主当过丫头、坐过地牢的苗族妇女郭桂珍,現在已成为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委員会委員和班枝花人民公社社长。这一根本变化,用她自己的話来說:“要是沒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我怎能有今天!”郭桂珍原来住在貴州省貞丰县一个叫毛岩大灣的苗寨里。她两岁死了娘,接着父亲又被地主逼死了,九岁就靠自己拾柴过日  相似文献   

7.
新疆纪行     
一个晒黑了皮肤而身体健壮的美国老人说:“在我的堪萨斯小麦农场里,一位中国农民和我共同劳动了一年。”我们乘坐飞往距离北京1,600英里的新疆乌鲁木齐的班机,飞越阿尔泰山和天山,“现在我要到距离乌鲁木齐以西100多英里的石河子这位农民的家乡去看望他。”在一个周末,我们从新疆大学乘车出发,从容地行进了五个小时。途中这个大学的副校长说:“1950年冬天,我们22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护送2,000名起义的国民党士兵到国营农场,乘雪橇走过这条路,当时整整走了13天。”今日新疆戈壁滩的石河子地区共有18个大国营农场,种植水稻、玉米、棉花、甜菜、葡萄和闻名全国的哈密瓜。  相似文献   

8.
谢兴无 《民族论坛》2004,(12):17-18
湖南省境内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白族老红军寿星,名叫王顺清,今年已满103岁,一生经历百战。得知他和老伴住在长沙市某著名老干疗养院,笔者慕名采访了他的传奇人生故事。参加红军,奔走如飞王顺清老红军是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人。他的家离贺龙元帅老家仅30华里。当年,贺龙“三把菜刀闹革命”时,正在遭受地主欺压、一家人生活极为困苦的王顺清,带着两个弟弟找到贺龙,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934年,他们跟随贺龙上了井冈山,他们的游击队被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回忆当年在家乡亲眼目睹红军风采的难忘情景时,百岁老人仍激动不已,他向笔者深情叙…  相似文献   

9.
红军在长征时期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不仅在增强红军战士体质、强化红军战士意志、丰富红军战士生活当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彰显出了我国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坚强、乐观的精神。本文对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长征时期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红军长征时期体育活动的开展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燃烧的希望     
2000年9月4日,秋高气爽,天气宜人。一辆乳白色的轿车在209国道上由保靖县向着吉首市方向全速前进。车上,一位16岁的苗家少年紧紧依偎在保靖县政协副主席滕树湘的身旁,怀揣着县政协、县直14个单位和社会各界135人的捐款前往湘西州民族师范学校小教大专班报名。此时,他那激动的心早已飞到了梦中的校园。他就是保靖县堂朗乡苗族少年石远望。贫困少年执着求知路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湘西州保靖县,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原因,大部分群众至今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上,需要国家重点扶持。而苗族同胞聚居的吕洞山区更是生存艰难…  相似文献   

11.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12.
再过4年,魏家瑶就要退休了。老魏参加革命工作40年来,将一大半时间奉献给了苗家人摆脱贫穷的事业。老魏与贺龙元帅是同乡。他的父亲曾是贺龙部下的一名红军战士。年幼时,他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1950年,年仅17岁的魏家瑶便投身革命。1964年,他随“社教”工作团来到苗族聚居的吉首市。从此,他与苗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贫穷的苗乡留下了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第一信号的效应 1972年初春,魏家瑶担任了社塘坡公社党委书记。踏着积雪,他来到了这个200年前吴八月领导的著名的“乾嘉苗民起义”的地方。当时正是“双季稻  相似文献   

13.
某师礼堂。一位拄着双拐的青年战士缓缓走向主席台,向2000余名官兵作“位卑不忘责任重,尽好义务当好兵”的专场事迹报告。 许多人流泪了,更多的人震憾了。报告会结束,全场官兵自发起立,向这位大写的士兵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抗联英雄辈出,其中有位将军英勇抗争的事迹曾惊动了日本天皇,令日本关东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满洲虎·虎"的特别行动来追剿他。这位将军被俘后遭日军砍下头颅,放于福尔马林溶液中,欲将此"战利品"呈送日本天皇以表战功。烈士的头颅后被抗联战士和将军的亲属秘密夺回,经历无数传奇,一直保存到新中国建立。2013年,时隔70多年,这位抗联将军的身首合葬暨公祭仪式在他的家乡吉林省敦化市北山烈士陵园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个苗族贫农,解放前遭受地主残酷剥削,受尽了苦难.我家原来住在黃平县谷陇区黄泥坡,有七十挑薄田,靠我们一家老小的辛勤劳动,日子还可以过得去.丙寅年(1926年)大旱,灾荒严重,我家没吃的,向地主杨满公借得粮食四斗(每斗五十斤),地主说,秋后要还八斗.但是,只过了两个月,地主就来逼债了.他不等秋后要粮食,当前就要大洋买田,指头一掐,算盘一敲,一块大洋三碗米(六碗为一升,重五斤),  相似文献   

16.
在湘西碧波荡漾景色优美的澧水河岸,有个名叫肖家峪的小山村,1915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老红军肖瑞林就出生在这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这位老红军给前去采访的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1934年,贺龙领导的红军驻扎在湖南桑植一带,一边向穷人宣传红军是扶助工人农民翻身的军队等革命道理;一边打土豪分田地,搞得如火如荼。青年的肖瑞林。深受感染,立即投笔从戎,被分到了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深夜,直属贺龙政治部的肖瑞林,跟随部队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了被后来称为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年多的长征生涯,使肖瑞林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7.
高峰 《中国民族》2008,(4):19-20
出生在1980年的雷阿幼朵,是此次全国人大代表中被人称为80后队列中的一员,而在这一队列中她又常常担当起一个大姐姐的角色:“我感觉自己不是典型的80后。”雷阿幼朵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质朴和成熟让人感觉她所言非虚,这位大山哺育出的“苗岭小夜莺”,原来骨子里早已埋藏下了大山的沉静和苗族文化的醇厚。  相似文献   

18.
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歌舞之乡,一个集中了苗族文化的腹地;一片集人类学、民族学、民民俗学、人种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学科领域文化形式的土地,一个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推崇备至的苗学考察基地。在这里,苗族人口占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在这个相对偏僻的深山里,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经久不衰,并保存了大部分中国苗族数千年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中国和世界,成为一种奇迹。台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个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2001年,台江县专门成立了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世界遗产申报委员会办公室,并组织了各种苗族民间艺术、民俗旅游活动,为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作准备。  相似文献   

19.
如今,人们都记忆犹新:1986年秋天,《解放军报》发表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贵州籍苗族老红军陈靖以七十高龄重走长征路,将走完三个方面军五条长征路线,总计七万多里征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重走长征路的人.1990年11月,著名红军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陈靖同志,果然重新走完了5条长征路线,胜利到达重征最后一站——大别山区的六安,轰动了中外.陈靖(陈光义)乳名桥生,苗族,贵州省瓮安人,1918年6月6日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七月一日,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十年树木,自治州的发展也正象亚热带的丛林一样茁长起来。我最近在自治州的首府通什访问了几位黎族干部,他们都担负着自治州的各项工作,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黎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看到了他们怎样从被压迫被奴役的年代走上繁荣发展的艰苦历程。五指山上找红云的人许多人都知道,在黎族人民的口头中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1943年,五指山区的黎、苗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