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学者之所以在民法与宪法关系上提出民法根本说的观点,除了现实语境中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他们在逻辑语境中混淆了"法律部门"和"法律形式"与"民事权利"和"民法"这两对法学基本范畴.如果在法律部门的语境下谈民法,则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应该存在于不同的法律形式中,包括宪法.因而宪法也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渊源,民法不能脱离宪法而独立成法,也就无所谓民法与宪法谁是根本法的问题.如果在法律形式的语境下谈民法,则宪法是根本法,民法典属于法律,从属于前者.不仅中国宪法和立法法这样规定,法国和德国这样的民法典非常发达的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如此.宪法比民法更"根本"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宪法和民法都以民事权利的保护为起点和终点,而宪法所规定和保护的民事权利与民法比较起来应该更具有抽象性、原则性和基本性,因而与民法所规定的比较具体的民事权利相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包容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宪法通过控制国家行为、尤其是通过控制立法权来保障民事权利,而民法则是通过控制个人行为来保障民事权利,前者控制的危险性比后者大得多,因而工具效力也自然比后者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丁雪峰 《社科纵横》2006,21(9):97-98
近代民法人格制度是近代哲学和法律发展的产物。民法上的人格是人们平等、自由、独立且不可变更不可转让的资格。近代民法以人性理论为价值基础,其人格制度具有伦理属性。法人只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种制度性工具,不能因其被赋予权利能力而使自然人人格的伦理属性被隐盖。  相似文献   

3.
高晓春 《社科纵横》2002,17(3):50-52
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对精神病人 (包括痴呆人 )进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宣告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很不理想 ,其制度价值也未能够完全实现 ,无法为那些行为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因而 ,对成年人行为能力限制制度和法律保护制度的起源及当代大陆法系国家立法规定的研究。对我国民法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其根基之一的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关注.康德政治哲学的主题是:确保人类自身能够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类应该由自然状态走向法治的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世界图景.为此,康德从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先验分析中,界定了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自由本性;在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扩展和演绎中确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由国家的合法性存在推出不同国家之间组成国际联盟,最终促使人类走向永久和平.在康德的政治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先验主义特点、政治与道德的结合以及永久和平的构想在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6.
自然人由伦理价值无差别性所决定的人格平等,与物由自然属性和使用价值差别性所造成的物之不平等,将人与物的法律地位明确区分。但是,当物之财产属性与人之人格利益交叉存在于同一个法律客体上时,传统民法理论所坚持的"主客二分法"在解决此问题时则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绝对化的困境。"生命伦理物"这一概念的出现,实现了上述两种利益的完美对接,彰显了法律对于上述两种利益的尊重。生命伦理物的确立是物之财产利益与人之精神利益双重价值的统一,体现着对民法基本价值和民法发展趋势的尊重。在法律的维度下,确定生命伦理物的法律调整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完善流浪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的具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资料一: 监护制度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一种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一、国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决定其所有权实现的特殊性现代社会,国家同时作为主权者和财产所有者,其法律身份既分离又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民事主体具有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程序自行规定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和范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国家作为主权者通常事有财产豁免权。以上是任何现代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共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家作为民事主体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同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财产所有…  相似文献   

9.
方法论问题,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德是十分重视方法论问题的。他的一部在欧洲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认识论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不仅通篇以先验方法贯穿其中,还把“先验方法论”作为本书两个组成部分之一。以往,关于康德的先验方法论问题曾多为人所忽视。但,它是康德认识论的重要内容,里面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成分和辩证法的因素。康德的先验方法论是时代的产物。十五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中叶,随着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手段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发展的需要,自然科学各门类从哲学中相继分化出来。人们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也是把整体加以分割研究,后来这一方法被移植到哲学中来,形成了认识论的机械论  相似文献   

10.
姚华 《社科纵横》2005,20(1):75-76
一般认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 ,就产生法律效力 ,这种行为即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之成立一般体现行为人意志 ,而民事行为之有效则是公权力对私法自治的管理与控制。民事行为概念的创立与运用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法概念体系 ,有利于将民法规定的行为和其他法律部门规定的行为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事行为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行为是公民和社会组织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它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一旦实施了民事行为,就能够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首次正式使用民事行为概念,对于完善和健全民事法律意义上行为的层次结构,建立科学的民法概念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对于当代世界的重要意义在于,现代性文化的基本原则在其哲学中得到了最初的或许也是最明确的表达.这些原则包括批判性反思、世俗化、多元性等.虽然其先验哲学的理性奠基的理想、表象-意义分析理论等已不再适用,但就我们仍然处于康德所定义的文化语境来说,当今时代的哲学思考注定无法绕过康德.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是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文本.通过对康德法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在这部手稿中提出了同一哲学的最初构想,明确了自己后来哲学发展的根本原则.黑格尔指出,康德的法哲学跟他的道德哲学一样,不是自由的实现,而恰恰是以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导致了新的对立和人的自我分裂.受益于荷尔德林关于“判断与存在”的讨论,黑格尔提出了自己不同于康德的正义观和对法的理解.犯罪与惩罚的关系不应该像牛顿力学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因为这样的法律和惩罚相对于犯法者将永远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相反,真正的正义体现为犯法者在命运中与异己力量的和解,这是对源初的统一性的恢复.因此,法律是客观理性的自我实现,而不是对非理性的压制,而这一包容差异和非同一的新的理性观也成为黑格尔成熟时期体系哲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4.
浦家滢 《求是学刊》2012,39(2):47-50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始,始终将其奠基在存在的无限性规定基础上,由此产生了特有的至上的形而上学.在笛卡尔的第一原理设置中,理性在与世界的对峙中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峙的相持意味着无限性规定的磨损或消解.休谟对因果联系的怀疑使得哲学本身必须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哲学的无限性规定如何向有限性规定的迁移可能性.康德哲学是对近代哲学蕴涵着有限性的一种肯定性诠释.在康德哲学中,有限性规定有了划界性的凸显,在主体理性结构的建构中,可以管窥到康德哲学隐含的界限或者限度.理解康德哲学的性质既与康德哲学的有形理性构造有关,又与康德哲学的无形规定相关.有限性规定的凸显和无限性规定的隐退相互连结.有限性规定的凸显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个视域.  相似文献   

15.
赵传珍 《社科纵横》2013,(4):126-129
理性这个概念在康德这里,既有"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区分,又有经验的与纯粹的性质之差别,还有"先天的"、"先验的"、"超验的"不同用法。康德对理性进行的区分,为他的实践理性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和遵守道德法则的基本根据,是产生善良意志的根源,更是促使道德法则转化为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行为准则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刘泽刚 《社科纵横》2010,25(3):94-95
康德基于理性和自由的立场赋予哲学高于法学的地位。出于对法学道德化和简化理解,康德没有认真面对法学的复杂性。他只关心作为义务学说的法权论的形而上学的建立,而忽视了一般法哲学的构建。康德的立场导致其法律思想对法学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但其基于义务的结构特性对今天法哲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真正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哲学观即对于哲学本性的科学解释,因此,先验辩证论是第一批判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探讨理性超经验使用问题。正是在这种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表露了人类哲学思维的辩证本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掌握了理解康德哲学观的关键,即他想通过对理性本身的批判来消除哲学中的矛盾,从而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是康德哲学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康德对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论证;评价了康德哲学观的理论贡献和内在矛盾,指出了这一哲学观对后继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法人是民法中的重要范畴,是与自然人相对应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法人创立的目的和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使人们愈加明确地认识到,建立健全法人制度,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法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出来,出现了恶性膨胀的…  相似文献   

19.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20.
王萍  李凌雁 《学术交流》2005,1(4):32-36
康德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种启发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研究上:即弘扬人的理性权威,确立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实践研究上:丰富实践内容、促使实践合理化和推动实践回归现实生活;认识论研究上:认识是在实践观念指导下的以“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理为基础的能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