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晏子不仅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和”“同”思想不仅前承了史伯,而且在哲学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而且还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本文探讨了晏子的“和同”思想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晏子春秋》研究中,对其文体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它是属子还是属史上,由于《晏子春秋》书名出现甚早,它的含义就带有其成书时代的特征。"晏子"之"子"不是对老师的称呼,应释为"老爷";"晏子春秋"之"春秋"是史书的通称,所指乃"齐春秋",《晏子春秋》为专记"晏老爷史"的史书。由于《晏子春秋》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其谏辞问对,至刘向校书,将其按照谏、问、杂分类编排,变成了强调思想性的子书体例,《晏子春秋》变成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的子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下儒家首列"晏子",并非《晏子春秋》的简称,而是《晏子》更能体现其子书的性质,从此,《晏子春秋》就以子书的面貌流传于世,直至《四库全书》始还其史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3.
研究晏子思想,首先有两个前提性的问题:一是晏婴思想的主要史料《晏子春秋》一书的真伪;二是晏子思想的基本倾向究竟是属于儒、墨、法、道哪一派甚或是自成一家?第一个问题决定着研究晏子思想能否以《晏子春秋》为客观依据,第二个问题则决定着对晏子思想的基本倾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与思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晏于春秋》一书集中反映了晏子的有关思想。关于《晏子春秋》一书的成书时间、体例、作者、思想属性等问题,争议颇多,我们认为《晏子春秋》虽以晏子命名并反映了晏子的一些思想,但从该书的整体来看,它更多地体现了该书编撰者的思想。《晏子春秋》是成书于西汉初年的一部思想著作,它的思想不属儒家,不属墨家,也并非原本的晏子思想,它兼采儒、墨、名、道、法等家思想而为一体,具有杂家思想的特征,并与汉初黄老思想有相似之处,是西汉初年社会发展的产物,因而带有时代特征。一、《晏子春秋》…  相似文献   

5.
晏氏家族与陈氏家族早年就有交往,关系融洽。晏子与陈桓子之间的感情更是密切,两人以诚相待,却又在一些小事上观点不同。身为齐国世民,晏子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辅佐公室,然而对于以后可能会取代姜氏政权的田氏家族却态度微妙暧昧。他虽然建议景公"以礼治国"来对抗田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的惠民措施,但是却没有运用权势或者采取其它更有效的办法削弱甚至消灭田氏家族。这主要是由晏子"以民为本"的核心治国理念、开明进步的君臣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处世法则决定的。晏子去世后,田氏更加强大,国君暗弱,朝乏栋梁,万民归心,于是"田氏代齐"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参加了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的整理工作,对简本《晏子》十六章与今本做了详审比勘,写就“校议”共四万余言,限于篇幅,这里仅选内篇谏下第十八,内篇问上第三、十七、二十、二十一,内篇问下第二十二、二十三,内篇杂下第四。  相似文献   

7.
晏子说辩的逻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业明 《东岳论丛》2000,21(3):114-116
晏子的说辩,符合事理,合乎逻辑,思维缜密,运思巧妙,推理严谨。各种逻辑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在晏子那里不仅运用得得心应手,而且极富创造性。晏子的说辩中,既有引经据典的演绎推理,又有借古讽今的归纳法、类比法的精彩运用。其中,“类比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和“归谬法”等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尤为成功而值得称道。其逻辑推论的技巧很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霍桑的小说除了深刻的人性主题受评论界关注外,其艺术表现技巧也备受评论界关注,其中大量使用梦境描写构成其重要的表现技巧之一。梦境描写不仅构成其小说的特质内容,而且是霍桑结撰故事情节、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塑造和深化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霍桑浪漫主义总体创作倾向的反映,而且也是他的创作方式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郑守江 《北方论丛》2007,2(6):42-45
中国传统文化对闻一多爱情诗的影响和渗透是广泛而深刻的。他的爱情诗在审美意识,艺术情趣等方面,承续了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变革,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风貌和异质。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武建雄 《北方论丛》2021,(6):113-123
奏议是苏轼文学写作中之重要部分.苏轼一生仕宦,公忠许国、关心民瘼、直言敢谏,奏议为之忠实纪录,文体史上与西汉奏疏、陆贽奏议鼎足而三.南宋孝宗帝赞其"忠言谠论,正朝大节".苏轼奏议展现出其为政责实、以民为本、崇儒重德、广纳忠谏、独立不倚的治政思想与理念.以文学视角言,苏轼奏议论切时弊、引类譬喻、变俗为雅、长于摹写,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以政治影响论,苏轼奏议对于宋世推尊陆贽、规谏当朝帝王、助力高丽外交、惠及天下生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奏议为苏轼赢得崇高文名,其敷陈政见虽不尽公允,但仍不失为史上一流写手.  相似文献   

12.
晚年孙中山高度重视宣传在革命和建国中的作用,对宣传的概念和内涵、宣传与革命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论述.报刊宣传与党员宣传是孙中山最为关注的两种宣传方式,他对两种宣传方式的作用都做出了积极的评价,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视报刊宣传向重视党员宣传转变是晚年孙中山宣传思想的显著特征.孙中山还注意探讨宣传技巧,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孙中山的宣传思想不仅应被视为其革命建国思想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近代政治传播史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清华简《芮良夫毖》与《诗经·大雅》作品相仿,考察其篇名“毖”字的字源本义及其在《诗经》《尚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毖”应是西周儆戒类诗的统称;西周重视谏戒的政治文化思想是孕育并产生“毖”诗的土壤,“毖”诗是应西周祭祀礼仪和谏戒制度之需,不断被创作出来的。“毖”诗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与充满批判意识的政治怨刺诗不同。《诗经》中有不少类似主题的诗歌,当属于“毖”诗范畴。长于说理,多用赋的表现手法,形式上有明确的创作对象以及使用套语、格式化语言,是“毖”诗体式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结构是文学作品表现内容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体现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鲁迅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但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他的杂文不仅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而且结构严谨缜密,灵活多样,准确而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使他的杂文具有“投枪”、“匕首”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瑞出身于破落的小官吏之家,处于明王朝由盛转衰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海瑞一生坎坷不平,仕宦生涯沉浮曲折,形成了他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新思想。1严厉抨击弊政,提出平等思想。海瑞对当时弊政的抨击是十分严厉的。首先,他不顾杀身灭族之祸,直言敢谏,于嘉靖四十四年十月上《治安疏》。指责嘉靖皇帝“君道不正”“一  相似文献   

16.
《晏子春秋》的性质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五彩缤纷、内容丰富的先秦典籍中,《晏子春秋》是较为别致的。它既不同于阐发哲理的诸子著作,也有异于记述史实的史传诸书,而是以故事或对话的形式,记载晏子一生的言行以及身后的余波。现分性质、思想和艺术三方面加以简述。一、性质晏子,姓晏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代后期齐国的贵族,在齐国当政数十年。由于他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自奉俭约,又一贯主张省刑罚,薄赋敛,减劳役,先民后君,先国后家,并用开仓济民、以工寓赈等措施,为民众谋福利,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相似文献   

17.
李觏生活在北宋庆历二、三年间,正值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范仲淹作为地主阶级中的革新派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实行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李觏坚决支持这种改革,加之他与王安石曾有过甚密的交往,他的政治思想大都是在这种政治熏染下而形成的,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一、李觏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李觏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功利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是比较丰富的、深刻的,它之所以深刻,主要在于他的功利思想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一和谐为美,在中国和西方不但都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美的重要见解,而且出现的时间也十分相近.在中国,最初萌发这一美学观念的阴阳五行家是郑国的史伯,他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继而运用和发挥这一见解的晏子,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阴阳五行家的美学思想,首先把"和"与"同"视为两个对立的观念,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所谓  相似文献   

19.
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文学观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道德".他深受儒家文化和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这一文学观贯穿在他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批评论著中,涉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人生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功用等方面.吴宓文学观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学转型期,研究吴宓文学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宁登国 《学术论坛》2012,35(1):158-162
君王听政的传统,大概承自酋邦时代氏族部落长老议事的习惯。周代"尽人事而知天命"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天子听政制度的确立,这既有法定层面的政策保障,也有现实操作层面的听政实践。这一制度的实施,直接激发了臣民参政议政、献言献策、匡救时弊的政治热情,从而带来先秦谏体文学的兴盛。这些谏辞大都情辞激切,理据充分,逻辑性强,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深切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映现了一个个以"道"自任、以社会良知自负的浩然谏臣形象,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谏体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