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以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繁爆发,国外"中国食品威胁论"出笼并很快蔓延,使近几年国内外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警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001年1月,浙江省杭州市"瘦肉精"事件,60多人到医院就诊症状为心慌、心跳加速、手颤、头晕、头痛等,原因为食用了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2004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毒火腿"事件,媒体报道部分企业使用敌敌畏浸泡金华火腿,枉顾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被推向公众关注的极至;2006年9月15日,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据上海方面证实问题猪全部来自浙江;2006年10月,浙江彻查"红心鸭蛋"事件再引发对苏丹红的关注;2007年3月浙江永康爆重大中毒事件,57名中毒者接受治疗,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启动。  相似文献   

3.
最近,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重视食品安全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出现在周代.唐宋时期的法律都规定,对于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应给予严惩. 古代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借鉴意义,古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施以"重典",对掺假等食品质量问题的监管也毫不含糊. 周代:果实不熟禁止上市 周代,尽管囿于技术落后及交通不便,食品安全事件似乎不多,但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还是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主要是以初级农产品的直接采摘、捕捞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4.
张德川 《经营管理者》2009,(21):202-2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三鹿奶粉事件以后,食品问题已成为全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食品安全体系的建构应该被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予以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已有食品安全体系和国外非常有成效的食品安全体系的研究,提出了现阶段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初步构思,努力让食品安全体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及食品安全极为重要。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得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频出,"肉毒杆菌"、"鹤顶红"、"黑心油"等事件的曝光,引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将食品企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食品企业在这种现状下想要发展壮大,除了在消费心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保证食品的安全,还要通过合理任用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来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主流声音】"毒生姜"事件又一次引发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以及监管部门"马后炮"式的处理方式的不满。《新京报》5月6日社论表示,"神农丹姜"固然生长于"人人相害"的伦理土壤中,但是,其成为国人的"特供"食品,更离不开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宽松和懈怠。5月3日,"两高"出台了《关于办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期,各项经济政策、法律条文还不是十分完善,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商业伦理问题。财务造假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拖欠工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违反商业伦理的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侵犯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如何提升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引来社会各界密切关注。要确保食品安全,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必须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共治共享,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舌尖上的安全"最近又因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成为舆论的焦点。7月28日,上海市食药监局召开干部大会,会议指出要落实市委书记韩正关于食品安全监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在继“政治人”和“经济人”为特征的伦理体系后,对以人自身发展为中心的伦理体系在理论层面的复归,又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在实践层面的纠正和导引。反观食品安全问题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事关国是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和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本文以2013年3月底曝光的H7N9禽流感事件为例,从宏微观角度阐述食品安全的内涵,对食品安全的经济学属性、外部性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总结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各国都加强了对国际贸易中食品的检验检疫,以保证民众的生活健康。我国现行立法对食品安全的贸易监管存在诸多问题,而我国食品被其他国家以不符合标准等理由而禁止进口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绿色贸易壁垒立法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我国食品生产的标准,还可以有力地保障我国进口食品的安全,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董薇 《经营管理者》2013,(30):121+225-121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许多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卫生充满了不信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和消费者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策略,得出企业和消费者的纳什均衡结果,进而达到探寻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根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今年两会期间网民最为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它不仅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发展。然而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悲剧事件却不断地刺激着公众脆弱的神经,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政策过程中各阶段的食品安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涉及消费者的健康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府威望。近几年来,发生在我国的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也极大降低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更触及生产者的道德底线及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缺失。笔者基于公共伦理的视角,认为解决食品安全这一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固然离不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但从根本上说,落实政府责任才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5.
《决策》2013,(2)
2012年中国白酒一系列"门"事件,让白酒行业频发动荡,整个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国人极大关注,特别是岁末最后一门——"塑化剂",更是动荡惊魄,白酒面临信任危机.有人惊呼,白酒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历史又到洗牌的时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全面暴露了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甚至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当务之急,国务院为此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笔者认为,从食品原料生产为源头入手建立统一的追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安全无小事,尤其是食品安全与我们的生命安危息息相关,其安全性不容忽视,然而多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却屡见不鲜,食品安全问题也因此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本该是概率极低的偶发事件,如今在国内却成了常态的群发事件。是制度缺失监管不力,本文就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声誉。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各项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但由于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总喜欢问:您吃了吗?吃在国人的心目中,自古以来就是天大的事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吃饱饭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吃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了。在吃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吃要讲口味、讲营养、讲健康,这些都是人们在吃方面的更高要求。可是,近年来,作为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却难以得到保障,食品安全领域事件频出,坏消息连连,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将公众的关注再度引向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进入丰裕社会之前,人们所关注的"食为天"仅仅是吃饱;但在经济社会变得越来越繁荣的当前,饥饿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过去,人们所关注的"食为天"就是安全。然而,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民生角度说,食品安全危机无疑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极大挑衅。"吃得不放心",在相当程度上将"吃得饱"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给抹煞了。一方面,这种危机是对"信用经济"的肆意嘲讽,足以让信用这一市场经济的基石浮于薄土表面。但问题远没这么简单。规范是环境的产物,而政府是环境的守卫者。但道德谴责、法律制裁,能用的监管手段都用了,为什么还保不了餐桌安全?如果意识不到食品行业的特殊性,亡羊补牢式的被动监管局面就改变不了,百姓的恐慌心理就去除不了,而食品向我们发出的警报声,还将刺耳地响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