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颖 《经营管理者》2013,(32):103-103
随着《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正式实施,企事业单位的劳务派遣用工空间日益萎缩。为此,企事业单位应优化调整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将劳务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纳入统一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统一岗位、统一薪酬、统一考核、统一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体系,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如何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落实企业用工与分配自主权,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在对劳动用工制度的现状做出初浅估价的基础上,通过"三项制度改革"提出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及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细化,员工管理逐步得到企业重视,对于劳动用工风险管理的防范和具体措施也是企业关注的问题。本文在逐一阐述劳动用工风险的常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观察,总结劳动用工风险对于企业的危害,进一步分析劳动用工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向用工单位派遣员工,用工单位只负责费用支付,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该用工方式自主灵活,简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规范用工行为,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业务外包则是一种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指得是将企业部分经营管理工作包给企业外的专业服务机构完成,从而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市场竞争。但实际运行中,这两种运作方式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着法律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予以处理,以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向用工单位派遣员工,用工单位只负责费用支付,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该用工方式自主灵活,简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规范用工行为,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业务外包则是一种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指得是将企业部分经营管理工作包给企业外的专业服务机构完成,从而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市场竞争。但实际运行中,这两种运作方式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着法律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予以处理,以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一、劳务派遣中存在的法律风  相似文献   

6.
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避劳动用工风险,建立健全用工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障。本文从劳动用工管理所涵盖或涉及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劳动定员、劳动合同和日常业务等方面对如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形式,但派遣员工在企业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使用工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派遣员工的管理问题。本文在分析构建用工企业派遣员工管理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细化HRM六大板块的工作,重新界定了用工企业在派遣员工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并将这些职责按照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过程进行量新整合,构建了专门的用工企业派遣员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调查加油站的运行及劳动组织设置情况,结合加油站类别、销量、定员定编等影响因素,发现各加油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现象,针对存在的超时工作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了采用灵活的倒班制;通过合理调配人员,结合峰谷期优化班组,加强员工多岗位培养等方法从而优化油站的劳动组织,控制员工用工时间,规避劳动用工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9.
邱敏 《经营管理者》2013,(21):254-254
2013年7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行,其中对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做了明显的范围界定和工作方向界定。在新的市场和法律范畴下,企业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变化。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并将企业的用工关系进行最佳的管理资源配置,处理好企业与劳动派遣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劳动合同法》的正式施行,对于用工企业来说处理好与派遣单位、派遣劳务人员的协议处置、权利与义务的有效管理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那么,劳务派遣用工企业如何处理好法律框架下的管理风险呢?如何构建和谐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呢?对于劳务派遣单位,劳务需求企业要承担怎样的权利与义务呢?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点或者线的问题,而是有关劳务派遣用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实现的问题。新《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企业如何合法有效地运用劳务派遣制度呢?基于这样的全局性考虑,笔者对读者进行浅显地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0.
“四定”是烟草企业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实施人才战略而进行的重大举措。“四定”工作对于促进烟草企业进行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烟草企业的深化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探讨烟草企业在“四定”基础上如何改革用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张宏 《管理科学文摘》2010,(26):103-103
随着劳动用工法律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日益增多,为避免劳动争议而投入的用工成本也日益增加.鉴于企业用工法律风险的多样化,本文从员工入职、履职和离职三大环节入手,就企业如何有效防范用工法律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周垚森 《经营管理者》2013,(30):111-112
某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合同制员工单一、简单、粗放的雇佣关系管理范式对核心员工的留用、合格员工的管理、平庸员工的清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而,适时的对劳动合同制员工进行价值性和独特性分类,推进分类雇佣策略,进行劳动派遣制用工改造是合同制员工分类雇佣模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都至关重要。具体到日常人事管理中,加强绩效管理对于员工岗位的晋升、降级、薪资调整甚至劳动合同解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HR对日常人事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笔者仅从员工不胜任工作情形来看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4.
企业劳动关系随着用工制度的改变在不断调整,从国家化、行政化发展到市场化、法制化。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总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也存在劳动关系失衡的现象。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根本上还是要提高员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加强劳动规章制度管理,充分发挥劳动规章制度的基本保证作用和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烟草企业对“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起既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需要,又有利于推动管理变革的员工价值评估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雅安烟草将员工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牵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牛鼻子”,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 构建员工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员工综合评价体系,基于三方面因素的驱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阐述了企业构建岗位价值型薪酬分配体系的背景、内涵、主要做法及其实施效果。以岗位劳动要素和现实劳动贡献作为分配依据,体现了不同劳动贡献在工资分配上的差距,有力促进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员工职业观念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侯毓萍 《经营管理者》2013,(7X):226-226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另一个方面,企业在处理涉及生产、经营、分配、用工等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也经常出现十分尖锐对立的矛盾,有的造成聚众滋事,越级上访,给企业正常生产和员工队伍稳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本文就国企领导者在工作中增强对员工的服务意识以减少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实行人性化管理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劳务派遣是许多企业采取的一种用工形式,派遣劳动人员已经成为了企业员工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企业在实施劳务派遣制度时,面临许多法律风险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因此本文主要结合供电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实际,并依据《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分析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给予相关工作适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田超 《经营管理者》2013,(30):114-114
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的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以《劳动合同法》为主体,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相关部门规章为补充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近年来,劳务派遣在我国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2013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用工做了补充、修订和完善。本文拟结合当前新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探讨企业在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下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对举措,有效防范和减少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新劳动法律的颁布,.对用人单位依法用工、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江苏油田为了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建立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江苏油田实际,制订出台了《江苏石油勘探局江苏油田分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用工管理办法》),对规范用工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用工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