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者以管理学为基础解析"李约瑟之谜"。14世纪之后中国工业发展之所以滞后于欧洲,与中国传统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激励不足、集权式的组织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当前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明确社会分工、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市场接轨、坚持民主法治对我国向"创新型"的科技强国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增长趋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经济之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表现有时被称为"中国经济之谜",其核心是指这样一种独特现象:一方面,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另一方面,不断增大的结构性风险则让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崩溃不可避免,中国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从知识产权理论的视角解读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建立科技、经济、法律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讨论运用产权制度的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这对于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法制的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曾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无为"的含义却一直被许多人误解。英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李约瑟曾非常准确而深刻地阐述了"无为"的含义。他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质询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钱学森之问”,质问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需要从研究中国科教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入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衰老之谜二、中国科学技术奖颁发,王选、黄昆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三、"神舟"三号、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圆满返回  相似文献   

7.
由国家科技部、科技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的"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经过评审组推荐、公众投票、选票统计,已圆满结束,"中国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等科技事件入选"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率的良好状态,这种现象甚至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之谜"、"中国奇迹"。而自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却接连遇到各种问题,经济增加放缓,连续两轮高通货膨胀,股市崩盘,何时经济回暖始终未知。本文主要从货币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目前高通胀预期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并对政策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9.
“西方民主”还是源于西方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既然笔者不采用“中国的民主”的说法,自然也不会采用“西方的民主”的说法。这种说法不能区分“属于”还是“源于”,容易把本质论与发生学混淆起来。许多学者喜欢比较中西或者东西(方)历史、文化、制度、思想,却没有意识到这里面隐藏着许多理论和方法上的陷阱。在文化比较研究中,有两个最著名的问题,即所谓李约瑟问题和韦伯问题。模仿这两个问题,也可以针对民主提出:“为什么在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民主?”“为什么偏偏是在西方产生了现代民主?”在试图回答之前,应当审查在提问中是否暗藏玄机。让我们先从考察李约瑟问题和韦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何艳 《经营管理者》2009,(18):16-16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M2/GDP数值逐年增加,形成"中国货币之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数据,得出中国确实存在货币之谜。而后,从货币角度和金融工具角度分析高M2/GDP的原因。本文认为,在货币的角度,M2的构成、货币流通速度的放慢、货币职能结构的改变三个方面促使中国M2/GDP攀高。在金融工具的角度,认为工具单一,金融创新不够直接影响了M2/GDP居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两大特征即整体性和直观性,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下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内在原因,即"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2.
刘啟仁  铁瑛 《管理世界》2020,(3):1-22,M0004
近年来,尽管中国企业雇佣大学生的比例在增长,但出口产品质量却没有发生显著提升,形成了所谓的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本文将企业异质"雇佣结构"引入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探讨劳动投入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结合企业劳动技能投入和中间品投入质量的互补性对"质量变动之谜"进行解释。利用经济普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企业雇佣结构升级对出口产品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2)雇佣结构与企业中间品投入质量具有互补性,中间品质量越高,雇佣结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强;(3)现实所观察到的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部分源于进口中间品占比的大量下降所导致的中间品投入质量的下降,雇佣结构升级对质量的提升作用受到了中间品质量下降的拖累,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质量升级效应。总之,在"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攻坚期,虽然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有助于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但这一过程亟须匹配相应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投入。因此,进一步推进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国内中间品供给能力是破解质量升级难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研究,阐述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学对于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解释,并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深度折价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运用不完全理性投资者的情绪譹全面解释国内市场IPOs之谜,并且论证投资者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首先论证国内理性解释的前提不成立;其次全面解释IPOs之谜的三大现象;进而利用其他反映情绪的指标间接证明新股首日收益是情绪指标;最后,证实情绪和市场收益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关系,以及情绪对市场收益的跨期反向影响(长期收益反转)和短期市场收益与情绪的相互正向影响(短期收益惯性),从而论证了投资者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而一旦证实情绪可解释市场短期收益惯性、长期收益反转的现象,逻辑上就可以解释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过度波动之谜"和"股权溢价之谜",因此本文的贡献将不限于解释IPOs之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了迁移摩擦对城乡劳动力迁移结构变迁的长期动态特征影响.研究表明,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前提下,迁移成本、城镇失业人员的工资和暂时性迁移工人的工作摩擦共同刻画了中国城乡劳动力迁移的动态变化特征.当迁移摩擦变化时,农村迁移人员会理性地调整对教育的投资,进而会影响到迁移人员的教育结构和数量结构,而教育投资函数的凹函数性质和迁移人员风险厌恶的特征使得技术工对迁移摩擦变动更敏感,引起技术工的劳动供给更明显的变化,进而引起技术工工资更明显变化,为"迁移之谜"出现提供了可能.改善迁移人员的住房条件、医疗保障服务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从而降低迁移成本、增加暂时性迁移工人的就业概率,是加快中国城乡迁移进程和解决中国"迁移之谜"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16.
彭伟 《经营管理者》2014,(25):201-202
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易纲就观察到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持续高于真实GN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面对这一"中国货币增长之谜"。易纲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研究表明中国在1979-1984年经济快速货币化,在此期间,农业部门实行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的迅速增长都产生了对货币的额外需求。因此,大部分"超额货币"是被新的货币化经济吸收了,所以在此期间的通货膨胀比较缓和(易纲,1991)。而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  相似文献   

17.
与价格走势平平的股票相比,投资者更愿意选择过去价格变化幅度较大的股票。这种投资偏好是否是产生“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原因呢?本文以中国股票市场A股为研究对象,首先验证中国股票市场“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存在性。随后组合分析和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分析发现,价格极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但不能完全解释“特质波动率之谜”。横截面回归结果表明,在价格极差、最大日收益率、换手率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特质波动率与股票预期收益之间的负向关系不再显著。由此,对某些特殊股票的投资偏好可能是产生“特质波动率之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存在着中国式的"现金股利之谜"。对现金股利政策,不同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公司治理以及对利益分配上的不同的特点。本文的研究为股利分配政策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丰富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CCAPM模型及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突发信息影响下的资产定价模型,借此探讨突发信息对投资者主观决策以及风险溢价的影响,并利用数值迭代法给出了风险溢价的数值解。研究结果表明:突发信息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会提高风险溢价,反之则降低溢价值,为解释"追涨杀跌"现象提供新视角;同时发现,投资者先期投资决策的结果好坏与风险溢价呈正向关系。最后利用中美两国证券市场数据进行数据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型较好的避免了"股权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  相似文献   

20.
着重分析了奥克斯的人才和营销战略的具体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通过解读奥克斯的企业战略和发展轨迹中,探索浙江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之谜,思索奥克斯"民牌"营销战略所带给营销理念的诸多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