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体育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13~20岁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态度、活动时间、强度、频率以及活动内容等的教育,关键是体育习惯是否养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原因何在。学校体育锻炼不足是青少年体育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但是,把体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求,学校体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放在重要位置.然而,目前还有不少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根据目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探讨影响中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职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课程,高职体育需要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中职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阶段,是连接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纽带和桥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初探,提出了加速中职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对体育的重视度不够,学校体育片面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的培育锻炼意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受益的教育。课外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意识的提高和体育锻炼能力的加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培养时应该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加强对体育习惯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正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这项活动,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阳光体育运动要和学校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密切相连,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中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学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意识是促使学生参加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在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中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学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意识是促使学生参加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在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养成终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后易出现肌肉酸痛现象,为了消除学生的烦恼。本文对体育课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放松活动在体育课中的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放松活动的重要作用,才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许江红 《科学咨询》2007,(21):44-44
快乐体育论强调运动乐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的兴趣,"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做法;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在的表现。体育活动中,需要"精神文明"来体现体育竞赛活动的高尚与文明,来体验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学校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都要贯穿礼仪教育。本文探讨学校体育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对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俊安 《经营管理者》2013,(8X):363-36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的一步落实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基本任务之一,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当前民办高校的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使民办高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据此,本研究对西安部分民办高校在校等院校在校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寻找和探索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为今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为更好地促进和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学时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又是良好习惯形成的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习惯养成,特别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阶段。高校体育将直接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响应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的同时,坚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实质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生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体育能力,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这一重要的培养任务是由大学体育来承担。学校体育要授学生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以便能自己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7.
魏德萍 《经营管理者》2013,(9X):248-248
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分析与探索,为加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学校体育因此具有了社区体育教育属性,大学生走出校门将成为社会人,参与到社区体育当中,因此,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链条式互动模式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目的及背景
  1、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经过学习前苏联的军体;上世纪的快乐体育;“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以下简称“2+2”);再到现在的有效、高效课堂体育,中国的学校体育走了一段慢长的道路。不管走怎样的路,学校体育它不过是群众体育的分枝,也是为发现体育苗子作基石。现在大多数学校都以重视文化课为主,对体育科目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也缺乏体育方面的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对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方针造成了障碍。所以应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正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因此,学校体育肩负着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的重任,要把它真正变成实际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体育锻炼状况与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合并问卷对新乡市中学生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萌查。可以看出:新乡市中学生中的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非体育爱好者;新乡市重点中学的学校体育开展状况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明显好于普通中学,同时,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对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要着眼于长远的人才培养,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青少年时期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在培养学生习惯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