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闻一多新诗的色彩应用和孤独意识为研讨对象,尝试借助统计学、心理学、色彩理论等,以色彩构成的空间意象分析为大的方向,可初步探寻一条新诗色彩研究的路径。闻一多善用黑色的微型空间意象,是土居健郎依赖心理的体现,反映出“低孤独”的困扰。“高孤独”在闻一多,则是一种“恩培多克勒”情结,是对冷酷黑暗现实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红烛》和《死水》分别是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新诗创作的结集,两本诗集在抒情基调和风格方面演变轨迹非常明显,其演变主要表现为从情绪热烈到情绪节制,从浪漫化到现实性,从偏向个体性到重视普遍性。它深刻地反映了闻一多在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方面的进展,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强烈刺激、近代英美诗风的直接影响和整体美学思想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建设集古今中西之大成,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闻一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英文诗歌,早期新诗试笔即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留学美国使得他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了英美文化、英美诗歌;《死水》对英美诗歌的借鉴更自觉。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又鲜明地体现着对于传统诗歌艺术精华和传统诗学理论的撷取与承传。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8,(1):59-63
闻一多是抗战时期楚辞研究的领军人物,国难当头的社会背景和独立不迁的人格品质促使其与屈原异代相通。在闻一多《九歌》研究成果中,其遗作《〈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与其他考证类文章相比,风格迥异。基于对屈原《九歌》思想性质、文化来源的探究,不难发现闻一多所创作的《九歌》舞台剧实则是在屈原《九歌》基础上结合国家危亡的时代背景和戏剧实践的艺术形式,致力于"恢复人民艺术本来面目"的再创作,其中蕴含了闻一多对《九歌》新的理解,且开创了《九歌》与现代歌舞剧形式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视域的拓展做出了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的《诗经》训诂,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训计方法,又不为传统所困,敢于大胆地突破与创新,将现代新兴的民俗学、神话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引入训诂之中,进行深层阐释,从而开辟了《诗经》训诂的新途径,为传统训诂学注入了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济慈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挫折、痛苦与不幸,因而,他要努力地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美使他享受到快乐,同时也赋予了他生命以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黑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死水》文本的分析,探讨了闻一多面对黑暗的情感变化,包括闻一多在国外时的心史以及他在国内时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分析了闻一多在诗中对黑暗以及丑恶进行艺术提炼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黑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死水》文本的分析,探讨了闻一多面对黑暗的情感变化,包括闻一多在国外时的心史以及他在国内时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分析了闻一多在诗中对黑暗以及丑恶进行艺术提炼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卓越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济慈的生态关怀。本文立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剖析《秋颂》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探究济慈生态女性观的由来,以及《秋颂》三个诗节中所体现的具体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10.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庄子》较大影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对庄子的态度也有复杂的一面。闻一多的《庄子》研究具有丰富内涵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字与画》是闻一多艺术类型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这是一篇现代书论 ,在该文中 ,闻一多运用现代艺术理论和最新的语言文字学的成果 ,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书法的审美性质作了精辟的阐释 ,对其发展的历史作了大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读<死水>,只有纠当时人不重其思想内涵之偏(<死水>是一首愤激的爱国诗);也纠闻先生辩解自己"没有技巧"之偏(<死水>贯彻了诗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主张),才能真正领会<死水>的审美价值.在借鉴西方诗歌绘画理论的同时,闻先生又提倡恢复"对旧文学信仰"及中国古典诗画意境之传统,因而在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绩及局限(全盘西化而导致传统文化断裂的今天,闻先生的主张更见其卓越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具有象征内涵的《死水》所追求的三美是闻一多纳诗于艺术之轨和倡导诗之格律的具体实践。这不仅与其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有关,也与其方正性格有关。虽然《死水》在追求唯美方面达到极端,但又是他现实人生底基石上的至情至性作品,是他这张“唱片”在苦难大地上发出的惊天叫响。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学”与“性别”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这一点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作中有最鲜明的体现。济慈本人曾被认为缺少男性气概,而他的诗作也被指认为存在一种“娇气”文风,缺乏力量和魄力。从济慈诗作《无情的妖女》中的骑士入手,考察诗中呈现的三个空间、三种美学与三种男性气质的对应关系,分析济慈“娇气”文风与“消极感受力”创作之间的联系,并结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揭示济慈的男性气质焦虑。  相似文献   

15.
《说舞》是闻一多的艺术类型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该文通过对一场原始舞蹈——科罗泼利(cor- roborry)舞的描绘与分析,阐述了舞蹈艺术的一般的审美性质与特点:舞蹈“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 术”,是多样性统一的艺术,并且内容与形式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追求》选录了黄基秉先生30年来发表的近两千篇新闻稿件,近66万字,体裁涉及消息、通讯、专访、特写、深度报道、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理论研究等。最让读者震撼的不是作者心灵在改革开放的灿烂时代中坚毅前行的历程,不是他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中披荆斩棘、不屈不挠的坚实步伐,而是字里行间激荡着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客观事实成为新闻事实,使作品超越了"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一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济慈《秋颂》一诗的语言和意象的分析,探讨了该诗的艺术特色,展示了诗人暗含在写景之中 的深情厚意及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以诗解诗”与“以诗选诗”相互贯通。闻一多《唐诗杂论》以“诗人学者”的视角解读唐诗,推崇诗歌的情感力度、诗人的人格高度。闻一多《唐诗大系》则以选代评,以“学者诗人”的视角编辑情感力量充沛的唐诗选本。引领唐代诗风转型、强力表现人生痛苦及淡泊情怀的诗作,是闻一多联结《唐诗杂论》与《唐诗大系》的核心文本,理论研究与选本品鉴的诗学会通最终体现为才情与学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歌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就中国新诗发展的整体态势而言,闻一多这种偏向于“东方色彩”的诗美实践和诗学建构既有纠偏的一面,也呈现出自身的偏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分析济慈的“逆向接受”的唯美主义出发,对人们在善恶评判标准失衡后重新回归人性主义进行了阐释。当人性缺失的时候,人们始偏离人本身。人类、社会、现实都可以假定、虚构和复制,真、善、美被无情的抛弃。对此,“逆向接受”的唯美主义诗人济慈,沿着人性主义通道找到了“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