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及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正步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惑与难点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障碍。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及其AI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中,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引人注目、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从1956年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创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不平凡之路以后,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人类已拥有能够战胜世界象棋冠军的计算机棋手——“深蓝”,也有许许多多能够协助人类诊断各种疾病、帮助人们完成这样或那样各种复杂任务的专家系统。因此,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的易操作性、便携性、易修改以及易保存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亲睐。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有着它的问题,缺乏人工智能性是其最显著的缺陷之一,结合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体道德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伦理体制的思考。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体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它的自由性和独立性日趋进步。人工智能体的安全性凸显,在设计和应用人工智能体的过程中,传统的研发进路已然落后。人们对人工智能体有无道德以及道德去向提出了质疑。人工智能体走向人机一体化可能更有助于人工智能体道德的确立,人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对于人工智能体道德所引发的伦理困境而言具有进步意义。人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能是未来人工智能体道德迈出困境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5.
如今人类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司法也不例外。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实践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司法公正、公开、效率和便民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人工智能所具有的防范冤假错案、提高司法效率、预防司法腐败、保证司法公开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等价值,使其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应用于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实践。人工智能在我国司法改革和实践中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司法观念和工作方式,人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高效、透明、便民的司法,感受到司法带来的公平、正义、便捷、高效。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具有的两面性同样会影响到其在司法改革和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应通过技术、法律等手段使其不断完善和规范,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6.
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技术更新较快、与国际技术发展比较同步的学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人工智能"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探索性地提出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方法和实施双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语言系统是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具备人所具有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完成某些本来只有人才能胜任的工作。本文将就人工智能语言系统开发作一个回顾,指出开发的困难与前景,同时提出它的开发须从认知、社会、文化方面加以考虑,即与语言顺应同步开发才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8.
海量数据的出现和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带来了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给国际关系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带来较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机遇。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国际关系研究的本体论方面,可能会弱化民族国家的地位、打破民族国家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认识论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到人们对国际关系学知识的性质和获取方式的看法;在方法论方面,对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既形成了挑战,也带来重要的机遇。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给国际关系研究带来的影响,我国应当优化产业支持策略、进一步重视数据安全、监控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支持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对国际关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使用语言的人类是语境化的,因而人类产生的一切知识无疑也是语境化的。事物和行动的语境性在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已受到了重视,形成了关于世界假设的语境论、科学语境论和认识的语境论等。而在哲学和语言学之外,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语境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人们建构通用人工智能很不利。实际上,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专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语境进行建模和推理,因此,需要阐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中语境的含义、语境中的多智能体建模和推理,以及人工主体的语境性与组合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被誉为其他领域专家最想参与的研究领域之一的人工智能,不仅为广大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喜爱,也是其他学科学生感兴趣的。本文通过对跨学科人工智能教学的研究,给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门课程,并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得以应用。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的课程在其他专业推广的可行性,讨论了能在不需要太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短时间内参与该课程的学习,并提供了详细的教学大纲供广大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由OpenAI发布的AI文(图)生视频模型Sora,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引发各行各业讨论。这个只需输入文字提示就能快速生成效果逼真的60秒视频的产品,其实就是人工智能的产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由两个英文单词组成,一个是Artificial,其中文含义是‘人工的’,另一个单词Intelligence的中文含义是指在理解新的、抽象或处理解决抽象的事物、问题时,智力超过一般常人。合在一起理解,人工智能就是基于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12.
法律论证适用的人工智能模型是“人工智能与法”研究的核心课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论证建模方法已经进入法律科学领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建立多种规范模型,有助于人们识别、构造论证和比较、评估论证。文章主要从论证框架和论证语义两个层面探讨法律论证适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其中,论证框架相当于逻辑句法,关注论证的构造;论证语义相当于逻辑语义,关注论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控制论研究的深入和智能机器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计算机的关系问题,包括机器能否思维,人工智能有无界限,机器会否超过人,统治人等。对这个通常称为“机器能思维吗”的有关人与计算机的关系问题,世界各国展开了长期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机器能够思维,人工智能没有界限,有的还主张机器可以“超过人”,“统治人”。另一种意见认为,机器本身并不能思维,人工智能既有可能性,又有局限性,机器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作为迄今为止最新科技文明的结晶,对未来社会形态演进的“革命性”作用不可限量。在社会主义应用前提下,人工智能关联的共产主义倾向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生产方式,使物质效用提升和财富总量迅速增加,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创造物质经济条件;其二,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信息的共享性和共享增益性使变革所有制关系成为可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经济制度条件;其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有效处理海量数据使消费资料的精准调配成为可能,为实现按需分配创造技术条件;其四,人工智能技术“消解异化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类人思维。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揭示了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的趋势。无论是自然人主体地位的平等化,还是动物权利渐渐得到接受,抑或是非生命体法律主体资格的确认等,这些法律主体的演化历程表明人工智能具有充足的法律主体制度容纳空间。梳理康德主体哲学理论可知,自然人具有的理性能力和自主能力促使其成为法律主体。结合人工智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可以认为,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工智能获得法律主体能力的时间已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是否对人类构成了威胁?目前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笔者在此所做的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是:(1)根据目前人们所谈的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语义,对人工智能威胁论进行分类,澄清让一些人真正忧虑和恐惧的究竟是哪一种类型的威胁。(2)基于潘克塞普(J.Panksepp)的心智考古学(archaeology of mind)以及马图拉纳(H.Maturana)和瓦雷拉(F.Varela)的生物自创生(autopoiesis)理论所提供的生命发生(genesis)和演化的一般框架,我们的论证将表明,让某些人真正忧虑和恐惧的人工智能的威胁事实上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这种忧虑和恐惧是对人工智能带来威胁的拟人化的扩展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张子宁 《国际公关》2023,(11):62-64
2010年,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大爆发,无论是运算能力还是深度学习算法,均较以往有所升级。2010年至今,人工智能逐渐渗透社会生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并加快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文章以此为背景,介绍了什么是人工智能,剖析了国际关系的内涵,围绕人工智能的国际关系展开讨论,详细说明了人工智能给宣传能力、情报能力和经济力量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非形式逻辑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实践,关注论证的论辩性、程序性和语用特点.基于人工智能的形式论证理论研究人工主体间的抽象论证活动,它在吸收非形式逻辑特性的基础上重构了非形式逻辑的诸多理论,这间接导致非形式逻辑的学科作用和理论诉求遭受质疑.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把握非形式逻辑的本质,它与人工智能并不冲突,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非形式逻辑启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源泉和哲学辩护;人工智能使得非形式逻辑的理论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和应用,而且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对象在人工语言的形式表达下得到了更准确的刻画.  相似文献   

19.
自2013年起,中国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为了促进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从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而言,根据服务业的特点,人工智能要赋能服务业,就不能仅仅开发人工智能的智能,还必须同时开发人工智能的情能。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主要着重于开发人工智能的智能。但弱人工智能必然要发展到强人工智能,而强人工智能像人类那样行为是其基本规定,人类既拥有智能,也拥有情能,因此,强人工智能不能仅仅拥有智能,还必须拥有情能。根据“多重可实现”理论,一种功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机制,尽管人工智能与人类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以及行为逻辑基础,但人工智能仍然可以模拟包括情能在内的许多人类行为。根据人类情能的特点,通过模拟可以使人工智能拥有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使人工智能拥有基本的情能。拥有基本情能的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提高赋能服务业的效率,从而促进中国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探析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双重影响,对于选择人工智能发展的合理路径,尽早预测和防范风险,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高了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带来了局部认知的深化,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整体认知的思维习惯;人工智能引导人们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对因果关系的追寻,对事物变化可能的后果缺乏敏感性;人工智能使得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延伸,同时有可能影响"大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消除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倡导和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用心"思维能力,以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