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跃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2):140-143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良好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文在简要回顾此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中制度作用所作的实证分析,并给予简单评论. 相似文献
2.
适宜技术、技术升级与经济增长——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或对新技术的采用,以获得经济的长期增长.要使经济增长遵循最优路径,则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是否适合该采用国的要素禀赋,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是否随着采用国要素禀赋的演进而不断升级.拉美和东亚国家在相同经济基础下经过30多年发展后的不同经济绩效,很好地证明了适宜技术和技术升级对经济最优增长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而言,其经济的后续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通过自主创新之一途径对原有适宜技术的动态升级. 相似文献
3.
基于Romer模型,构建了一个带有制度约束以及人力资本约束的4部门内生增长模型,选取东西部地区各11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给出了制度变迁的代理变量非国有化率、对外开放以及政府干预程度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看来其对经济增长都起着促进作用,但是制度变迁每个具体的代理变量也表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任碧云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113-119
在当代经济活动中,投资不仅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密切相关,而且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国投资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的分析,论证了消费与投资关系失调是中国投资与经济增长不成等比例变化的根源,并对其做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运用AD-AS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有来自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动因。在需求方面,投资增长、政府购买支出增长、净出口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提高了总需求水平,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在供给方面,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增加总供给的必要基础条件;劳动力从一次产业向二次、三次产业的转移没有降低一次产业的产量,反而极大地提高了二次、三次产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了要素的边际产出能力,改善了生产函数;经济改革不断深入,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活力,调动了无穷的生产潜力。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增加有效供给的合力,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的因素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特色因素,也是区别于很多发达国家的特殊因素。研究最后得出中国完全有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面板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西亮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99
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分歧,集中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上.对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检验,是基于11个发达国家和9个发展中国家1975-200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达国家,汇率升值是扩张性的,这与"紧缩性贬值"理论所提出的观点相一致;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汇率升值具有紧缩效应.因此,"紧缩性贬值"理论所预测的"汇率升值会引起扩张效应"的观点,在发展中国家并不成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正在进行汇率调整的中国,汇率变动应该采取更加谨慎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包含自然资源存量和制度要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从理论上来探讨"资源福音"与"资源诅咒"的悖论问题,阐明不好的制度可能诱发"资源诅咒"的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普通面板计量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资源诅咒"命题以及分析"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省域层面上是成立的。低质量的市场分配资源制度和产权制度遏制了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引起"资源诅咒"效应的产生,而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能缓解"资源诅咒"效应;自然资源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向空间相关关系,资源越富集的地区"资源诅咒"效应越严重;自然资源禀赋会影响制度的质量,在因果循环机制的作用下,制度质量越低导致"资源诅咒"效应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国际直接投资、制度与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的协方差分析法,实证研究了国际直接投资(FDI)、制度与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联系的规律,得出单独的FDI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都不明显,但通过与制度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效应的研究结论。论文还对东道国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产生的两种实现渠道进行了研究,提出东道国良好的制度安排是FDI产生溢出效应的条件和基础,发展中国家应当重视制度创新,尤其是政治制度的改革,才能从FDI的技术溢出中获取更大收益,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9.
是出口贸易对经济的作用强,还是进口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且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选用2000年1季度至2007年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的季度数据,通过ADF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协整检验,建立了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长期关系非常显著,但短期关系不是很明显.从长期来看,出口贸易每增加1亿元,对GDP产生的影响是15.8 361亿元;进口贸易每增加1亿元,对GDP产生的影响是20.3 624亿元,而且进口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高于出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内投资、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我国1995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国内投资、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资本扩张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国内投资和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大于国内投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效应的传导机制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16
基础设施作用于交易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能有效促进产出。文章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果偏重于能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的那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路、通讯等),则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但是,当该比重达到一定水平后,交易效率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就变得十分有限。这一结论是在提示政府:不能总是拿基础设施投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惟一手段,它不是拉动内需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与西部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技术产业是影响西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从高技术产业对西部经济增长先导性作用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高技术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西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友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在将制度内生化到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制度对经济系统的均衡点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从数理模型的角度证明了阿斯莫格鲁(acemoglu)通过实证研究而得出的"制度是至关重要(Institution Matters)"的命题.模型的结论为:经济增长不能通过提高储蓄率,提高资本的投入等简单的手段来实现.一国的经济是否增长、增长的快慢其实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制度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数理模型的建立为制度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再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1):77-80
首先论证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伯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76-81
文章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分析了我国走“世界工厂”道路的良好机遇,阐明了向“世界工厂”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逻辑和自然过渡,并论述了走“世界工厂”道路与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指出,我国要在“世界工厂”这一环境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掌握自己的知识产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FDI与上海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铁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21-124
本文根据1991~2002年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GDP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FDI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经济增长与FDI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FDI对上海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我们认为FDI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其“溢出效应”上。 相似文献
17.
消费需求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东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3):36-46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外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更加突出。消费需求是总需求变动不断再生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需求上升诱发了投资需求上升,消费需求总量扩张刺激了总供给增长,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促进了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 相似文献
18.
19.
新经济增长理论评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海鸣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40-143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打开了索罗"余值"的"黑箱",给出了技术变化一个内生的解释,为人们重新认识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了许多深刻的看法。新经济增长理论也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新的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实施"双重优势战略",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知识、技术的投入,加快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的步伐,不断创造和完善有利于推进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黄可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0-23
乌鲁木齐地区近十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却始终伴随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应把观念创新作为前提,把节能减排作为突破口,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以制度创新改善环境,全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