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英军退还舟山条约》,是1846年4月4日(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九日)由两广总督耆英与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在虎门签订的。它是英军侵占定海,并据以进行讹诈、再讹诈的历史纪录。一、占领与反抗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7月5日,英舰船26艘出现在定海海面。这事,林则徐事前就曾移文闽海江浙,望其刻意防范英军舍粵他犯。可是,江浙大吏却以为事不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量的英方档案和中方档案及实物史料,证明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把浙江作为首选的侵占目标,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战略部署,这与当时粤闽海防的强弱并无关系。无论从英军侵华战略的进攻方向、重点,还是从浙江战场对英军和清政府的影响来看,浙江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3.
150年前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英军打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此,外国资本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兵戎相逼,软硬兼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呢? 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因为英军船坚炮利,武器精良,而清军的装备则太差。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未击中要害。须知,英军虽具有武器质量上的优势,但也有许多致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中的台湾与大陆周文顺鸦片战争中遥相呼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作为我国东部海防屏障的台湾,也成为主要战场。早在战争之前,英人就企图在台湾获得“立足点”,以便向中国倾销鸦片。①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则明令侵华英军:在中国东...  相似文献   

5.
以军事手段封锁一国海岸线,显然属于战争行为。1840年6月22日,英军宣布封锁广东沿海海岸线,也就宣告了战争的开始。懿律到达广东的时间应是1840年6月30日,而不是28日。定海之战中,张朝发受伤而死,应是鸦片战争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高级将官。《穿鼻草约》根本不存在,义律与琦善达成的所谓共识也不足以成为英军侵占香港的理据。关于虎门大战前后琦善裁撤军备、不增援的说法可能来自于骆秉章的一份奏折。琦善可能是最先认识到英军能够陆战之人。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时余保纯应为署广州府知府,而不是广州府知府。在英船沉没的问题上,姚莹、达洪阿确有不实虚夸之词。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汉奸作用不容小视。清政府对于汉奸活动极为重视,并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处理汉奸问题,然而因为清朝统治者认识不清及晚清政治腐败等多种原因,尤其是清政府未能妥善处理外敌入侵时各类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剧烈变动的新形势,使得诸多处理汉奸问题的措施沦为具文而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添一注脚。  相似文献   

7.
明代总兵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兵职务系列的形成和明代政治制度变化有着直接关系。明代总兵社会地位变迁的大概趋势是前期较高、中期较低、后期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8.
魏源所著《道光洋艘征抚记》述及裕谦筹防定海之事 ,对于裕谦受命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究于何时赴浙江视事、英军于何时退出定海 ,以及裕谦在筹防定海过程中修筑“定海外城”是否经过“亲勘”等史实问题 ,所记不乏失实之点 ;对于裕谦遣三总兵驻守定海之战略意义 ,所议亦有失之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中,一支藏族(内有部份羌族)地方部队,千里迢迢从祖国西南边疆赶到东南角,与英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说明藏族人民抗御外侮,保卫边疆的业绩是祖国各族人民反侵略斗争中的一个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0.
<正>壹。鸦片战争时,清军抓住几个英军俘虏,道光帝很是兴奋。审问时所提问题是:"尔国地方几许?英吉利到我回疆有无旱路?"英俘认为问题提得太过怪异,不好回答。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铁甲横洋,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不敌英军。潘仕成自行捐造武器,包括水雷、大炮、战船。文章围绕潘仕成捐造武器一事探究了某些具体细节,分析了他制造武器的思想根源以及武器制造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在所有同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中,英国占据首位。清政府由于观念上的落后,颁布了许多苛刻的限制措施,这些措施引起英商的强烈反弹,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在鸦片战争前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信息中心,英国作为对华贸易的主要西方国家,为满足邮政通信的需求,推行了不同形式的客邮体制,对清代中期中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这不仅是侵略中国邮权的见证,也为深入中外邮政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从《朔方备乘》看何秋涛的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涛是鸦片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学者 ,其代表作《朔方备乘》有着明确的撰述原因和意旨 ,该书集中表达了他的史地学思想 ,体现了求实致用的治学风格 ,在近代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开埠。汕头虽然没有专门的"租借"区域,但列强也纷纷采取各种办法在当地设立洋行、医院、教会、学校、码头、仓库等居留地。中国的地方官面对这一变局,不断出台各种章程加以限制,先是在码头和洋行、仓库之间划出一条条"红线",接着对国人和洋人之间的土地交易进行了严格规定。然而,在中外就土地的产权归属和利益争夺展开博弈的过程中,那些人为所划定的红线又不断被突破,这在两次涉及英国人的地产争端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与码头外移同步的是街市的扩展和官海的逐步被蚕食。清末民初,中国沿海很多开埠港口均经历了与汕头类似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清朝道光中叶京师的顾炎武祠会祭活动为切入点,以当时关心时局的中下层言官与在野名士组成的一个小群体为观察对象,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初时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文章认为,顾祠会祭活动意在阐扬顾炎武个人品节、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从祭祀顾炎武活动可以看出:时人将战争的失败主要归因于用事非人,由此强调慎选官吏、遴选人材,提倡砥砺士节以扭转士林风气,这是一条乏新可陈的旧套路。时人也看到了战争中西方人的炮舰优势,并尝试着从传统科技资源中寻求制器之技,后来由此生发出了影响及于洋务运动的“师夷”之策,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以传统观念看待“异族”统治者,引经据典宣传反满;在推动革命爆发的同时,又模糊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孙中山则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始终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程度的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规定了基本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英国在发动的侵华鸦片战争中,对情报工作的重视是其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鸦片战争的战前、战中和战后,英国通过传教士搜集情报和收买汉奸做向导、提供情报,并充分运用地图、气候等方面的情报信息,为其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后广东民众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冲击了地方官府的媚外政策,捍卫了自身权益,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在中国进行翻译科学书籍、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学校以站稳脚跟。特别在农业科技方面,他们把西方实验农学理念带入中国,为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