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近20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开展起来的一项求知、求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我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揭示,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立足于自然,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出发点,追求人与万物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认为人与万物同质同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问题上,都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要把人和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在人如何利用自然问题上,都强调人对自然应取之有度、和谐共生。深入理解二者的契合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只有建立在哲学、经济学、环境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在科学化的道路上更加健康和迅速地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是环境教育的哲学基础;"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教育的经济学基础;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的思想构成了环境教育的环境学基础;"环境与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健康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具有其自身的生成理路。异化史观下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形成的前奏,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和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而自然价值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误读与现代性困境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曲折和现代境遇。然而,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仍是现时代不可逾越的科学的环境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作为连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的特征。"天人合一"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双向的知解关系,既要求人去知解天,也强调天知解人。这种消解了西方自然观中主客体分离困境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现代新型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是众多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动态平衡的美好学说。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精神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观,更呈现出人们致力于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善良憧憬。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今天,需要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做到人与"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生态学思想和中国佛教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哲学基础。在承认二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即和谐共生、自然—生命中心主义、人的价值性存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佛教自然观的相融互通之处,以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的生态文化理念,提供正确解答时代性问题的途径,也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坚持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念,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一个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哲学命题,充满了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的生命安全与自然界生态安全的辩证关系、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生态存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等多方面必须予以正确把握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有机体系统与自然生态有机体系统互渗互融所构成的共同体场域中,应从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价值同构的利益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共存共荣的安全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互馈互益的发展共同体这四个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的共同体维度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含的深厚哲理,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凝结,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最新注解。"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以及共进共荣关系,以此回应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并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境遇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构路径来看,"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从认识论层面破除极端主客体主义的弊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发展论层面主张推进"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在方法论层面主张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生态哲学把人、社会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一种新的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基础。生态哲学要求人类必须树立和谐的自然观、爱自然的生态意识、限度生存、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论证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思想,指出人与自然和谐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并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了理论探讨和科学设想:通过根本的社会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制度;通过理论创新揭示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思想指南;通过文化创新,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自然观;通过自然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采取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实践能力。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天通过各类创新活动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在时代背景与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主张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坚持一元论;都站在整体的高度看问题。二者在我们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机制的具体路径时给我们提出重要启示,即尊重自然规律,调控人的过度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彰显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包含着深刻的生态自然观思想.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前形势、基本涵义,进而推论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本文亮点之处在于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分析当今人类与林业自然的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至关重要的.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认为现代人应在正确认识科学了解技术,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新的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生产力解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建设生态文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因此,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促进生态与科技相融相通,以求化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