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啸霆 《河北学刊》2007,27(3):43-48
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发生过争论。从历史上看,科学与宗教是接续关系,从结构上看是转换关系。前者主要表现在西方数学源于宗教;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分娩出了现代科学;以及中国道教的自然哲学是古典科学等三个方面。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现代,基督教由中心沦为边缘,而科学则成为新宗教,但科学与宗教仍将长期共处。另外,在对待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上的“中国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从科学的知识、活动、建制和文化等四个基本维度看它与宗教的对应关系,可知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宗教对科学仍有多方面互补的意义,从前提性知识到价值目标,从方法论补充到社会规约等,双方形成了新的对话格局。新时代的科学应更加独立、民主和理性,并积极寻求与宗教及其他文化的多方面合作。  相似文献   

2.
四川人民出版社于 1999年推出的《宗教与文明》一书 ,系由四川大学教授潘显一、冉昌光主编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同时十分重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对现代宗教学理论深入探索的佳作。此著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宗教与文明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 ,并由此提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与文明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二、宗教对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宗教与人性发展、政治统治、经济进步、社会稳定、文化结构的关系 ,都非常密切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来说又是各不相同的 ,对此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总结 ,进行高屋建瓴的理论探索 …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宗教哲学都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井上圆了和西田几多郎作为近代日本不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都对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解答。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能超越自己的宗教立场而客观地对待各种宗教,并且都重视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许多差异,圆了视哲学为宗教的基础,而西田则把宗教视为学问的基础;圆了认为宗教是崇信,哲学是求知,西田则认为宗教是体验,哲学是反省。圆了开创的宗教哲学研究为西田为首的京都学派继承,成为日本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4.
《江汉论坛》2006,(5):144
卿希泰,道教学家,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1928年5月出生于四川三台县。195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当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54年毕业。先后任四川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宗教学研究》主编,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学科规划组(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全国首届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无神论史话》、《刍荛集》、《道教文化新…  相似文献   

5.
杨异之  刘素民 《东岳论丛》2007,28(1):160-164
《宗教概论》一书反对那种泛泛地将宗教思想视为“宗教学”的观点。宗教学之发展可以归结为三大阶段:用实证的“描述性”方法排斥其他方法的“一元性”阶段;接受哲学的“规范性”方法的“二元”阶段;以及重视理解的“对话性”方法的“三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特征在《宗教概论》一书中得到了深入阐释,并清晰凝结为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原则与研究方式:“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界定科学与宗教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二者的诸多差异(立足基础、价值关涉、真理属性、运用方法、介入方式、社会功能)和相同之处,进而论述了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福坤 《理论界》2014,(5):86-88
科学是探究自然真理的一种活动,宗教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存在,科学与宗教分属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有不同的根本目标,似乎并不存在直接的矛盾。由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本文聚焦于哥白尼革命时期的科学和宗教,选取了诸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科学家。通过阐述科学家的发现,科学与宗教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思想与宗教学说的关系,就是教会如何解读《圣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家,西美尔以一本《货币哲学》享誉学界。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宗教学思想做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文拟从西美尔对于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宗教现代性问题及解决的分析入手,对西美尔的宗教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藉以更深刻的理解其社会学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科学和宗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科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科学曾长期混存,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信仰和研究的动力,宗教需要理性为信仰服务.科学发展一旦超越了宗教教义所允许的范围,就会遭到宗教的制裁.现在科学和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科学还无法证伪宗教的一切命题.在科学时代,宗教需要接受科学的挑战,科学需要不断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宗教与科学从对抗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丛编》是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由吕大吉、何耀华、倪为国负责总编,全国有五十余位长期研究该民族文化、历史与宗教的宗教学专家和民族学专家参加协作,分任各分卷主编。该《丛编》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中国各民族迄今所发现的有关原始宗教的原始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实地调查报告和有关论著中具有资料价值者,以民族为单元分卷编辑集成。除各民族分卷外,还有《考古分卷》和《古代文献分卷》。本文系统、全面地评述了宗教、宗教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流及各学派的主要观点,近百年来中国对原始宗教研究的状况及缺项,概述了正在着手进行的这一带有抢救性的文化学术工程之体系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或者相互冲突,或者相互分离,或者是一种互相整合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对各种传统观点如冲突说、分离说和整合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理性与信仰互补的新视角来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科学不仅有着本质上的对立,更有着观念上的内在联系,二者存在着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关系。作为承载当代社会发展的两大车轮,科学与宗教共同谛造新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本文围绕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科学、哲学与宗教等问题,集中探讨了雅斯贝尔斯哲学观的主旨,由此指明了他是如何规定哲学本身,从而他是如何逼近和扬弃了“哲学是什么”这一元哲学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本是西方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这些年在我国学者中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从西方看,近30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研究的“学术论著以几何级数激增,成立了数十个研究中心,每年就这一主题开设大约100门的新课程”,如普林斯顿、剑桥和牛津等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创设了专职席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学相承传统儒学“即哲学即宗教”的特质 ,面对在儒学中安顿科学理性精神的时代课题 ,力图将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于心性之“一本”,作为其基本的义理归趋。这代表了儒学在现代社会谋求新开展所必有的一次历史性转进。新儒学虽然没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 ,但它从一个侧面对于宗教、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中国式的解读方式 ,直接关涉到了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 ,新儒家的有关理论取向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一起构成了两种正相反对的基本选择 ,将有可能为人类寻求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相承传统儒学"即哲学即宗教"的特质,面对在儒学中安顿科学理性精神的时代课题,力图将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于心性之"一本",作为其基本的义理归趋.这代表了儒学在现代社会谋求新开展所必有的一次历史性转进.新儒学虽然没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但它从一个侧面对于宗教、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中国式的解读方式,直接关涉到了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新儒家的有关理论取向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一起构成了两种正相反对的基本选择,将有可能为人类寻求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险学"到"显学"——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的发展,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从"险学"到"显学".宗教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所以是"险学",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宗教学理论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1978年由真理标准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春风,在宗教学领域引起了积极反映,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必然对于宗教的本质产生新的认识,并由此带来了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大发展,即在宗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从"精神鸦片"说发展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在制度性宗教研究方面,从偏重历史到历史、理论、现实并重,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之外,儒教问题和新兴宗教成为近三十年特有的两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北方论丛》2010,(3):140-143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宗教"与"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肇论》中的"宗教"与"哲学"共同支撑起僧肇的佛学理论体系,直接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学术研究中的西方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赵林 《文史哲》2007,(2):131-137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们处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无不打上了科学的烙印,但是,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人类终极关切的一些根本问题,光靠科学无法解决。人们在享受科学恩泽的同时,也常常会对信仰问题,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思考,而宗教哲学恰恰是进行这种深度思考的结晶。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世界,宗教哲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开阔的思考视角,对比如“人性为什么会被扭曲”、“怎样理解爱的维度”、“为什么要提出全球伦理”、“对话是解决冲突的最有效途径吗”等人生和时代的根本问题,宗教哲学都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何光沪教授是宗教哲学领域一位很有建树的学者,也是一位具有浓厚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中国文化的根与花——也谈儒学的返本开新》、《一种开放的宗教哲学——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渊源》《、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宗教改革论纲》、《汉语神学的方法与进路》、《从“米规则”到“盐规则”——关于宗教伦理的重要性与统一的思考》、《百川归海》等论著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推动中国宗教哲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有人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有人关注宗教与伦理道德,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蒋述卓著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是一本探讨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很好的书。作者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的大化、想象与象征、艺术意境、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审美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来研究审美与宗教的相通和依违,从而深入探讨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