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碧光在1990年第1期《人才杂志》上撰文,对人们熟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这句孔子的名言提出新的解释。 他指出,学术理论界目前多将孔子的这句话视为其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例如,最新推出的由朱日耀主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便根据孔子的这句话,认为他主张平均主义政策;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也把孔子这句话中的“均”字,解释为“平均”、“均匀”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以下引用此书只注篇名)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反映了孔子重要的经济思想。对孔子这句话,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正> “岳也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这段话是孔子因弟子冉求、子路的谒见,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时说的。他批评了冉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探讨孔子政治观的重要文献。然而,其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句,历来多有歧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始,将此二句中的“寡”与“贫”二字互易,改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相似文献   

4.
<正> “无为”是老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孔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后者却未受到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无为”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然而它的精神,却渗透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在孔子的心目中,尧舜的形象是极为崇高的。如《雍也》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以仁圣自居,却推尊尧舜能达到仁圣的境界。孔子如此推崇尧舜,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可见孔子对“无为而治”也是崇尚的。  相似文献   

5.
<正> “义利”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古时的“先王”、“圣贤”以及早于孔子的若干思想家,都曾谈过这个问题,而且或重“义”或重“利”,意见是极不统一的。“好古”的孔子敏求其涯涘岸略,既见“义利”之相互反对,又以重“义”说为适合已意,于是他割裂“义利”,得出贵“义”贱“利”的结论,并且进一步以“义利”为“君子”、“小人”的分野,从而肇开了此后二千余年“义利”之辨的先河。“义利”之辨实质上是理性,感性之争。“义”是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属于理性层次;而“利”则是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感性需求的东西,属于感性层次。这在孔子那里亦是大体如此的。因此,从这里出发分析一下孔子的“义利”思想,或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给中国人奠定的深层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显得尤为振聋发聩,为什么人们会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和行为的追求呢?从哲学的视野来看,其中的原因有如下三点:人生而平等的原始冲动,精神平等的永恒诱惑,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指出:“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7页)在培养、选拔人材方面,孔子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人才”方面的言论。先秦以前,除了墨子的“尚贤”思想能与之抗衡外,可以说,孔子的“举贤才”理论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思想     
关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思想,我过去的看法是:在当时由种族奴隶制向新的封建制的轉化过程中,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是维护种族奴隶制的;现在也还是如此看法。茲就如下的几个方面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至少从春秋末到“五四”,两千多年里,中国社会所有各阶级、阶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称他为“圣人”,足以说明这一点。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根据哪些材料来说明;它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或反动的;孔子的思想理论是哪一社会的上层建筑;为什么它在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能给以正确地、全面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为人处事颇为低调,厌恶大话、空话,鄙弃"巧言、利口",嘉许"木讷近仁",推崇多做少说,甚至不说。孔子这一态度,一出于自身谨严的性格,一为教育学生,一为其所"严事"的先贤的影响。孔子宣扬"木讷",旨在补救春秋"尚文"的浮华时弊,同时也表现了其思想的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正> “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研究清楚“礼”,对全面评价孔子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礼”的基本涵义礼的概念有个发展演变过程,直到春秋时代,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它有多种涵义。  相似文献   

12.
许丙泉 《天府新论》2011,(5):143-146
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仁"是其思想的精髓。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密切联系。"仁"是关于人性的理论,如何"做人"、"成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从孔子的"仁"学出发,对其美学理论应有新的理解,不是"以善为美",而是发挥人类的精神活动特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直报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性"方式;"直在其中"中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发乎内心率直的孝亲之理.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同意"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说明孔子的"直"论所标举的内涵,包含着他探寻社会治理良策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谐局面.因此,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实质是社会的责任和道德的追求,这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当下的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等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配不均是对分配结果是否均等的事实判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适度的分配不均既是必然的, 更是必要的。分配不均不足虑, 分配的均等不可求。分配不公是对分配问题是否合理的价值判断。分配不公包括分配机会不公、分配规则不公和分配结果不公。分配不公令人忧, 分配的公平不可不求。  相似文献   

16.
刘晓庆 《理论界》2012,(3):133-135
本文阐述了孔子"直"论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而探讨了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孔子的"直"是以"仁"为前提和保障的,其本义是不曲,引申义包括正义的品质、正直的人格和直率的行为方式。"直"的原则应用在管理中分别表现为:制度方面的"正"、组织方面的"诚"和行为方面的"真"。与以往的理论相比,"直"论思想带来的优势在于:能够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增强组织中的协调性;还能够克服由误解"无为而治"而导致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他的一生历经艰辛,虽然在政治方面屡不得志,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在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一部《论语》所包含的哲理及教育观念,仍被后人广泛的研究和学习,许多经典的论述仍给人以智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的语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古代思想文化集大成者,为中国学术不祧之宗。后世对其研究多矣!可惜的是,孔子的语言思想却长期被搁在一边,忽略不提。这是不应该的。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孔子,也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中国语言学的面貌,本文对此欲予一议。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统一是他始终不渝的主张。他的统一思想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在春秋末期不能实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一谈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孔子的时代及其阶级立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孔子所处的时代。然而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还争论很大。我赞成战国封建论。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封建制社会即将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