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中包含着一个"是"到"应当"转化的难题.难题的症结在于对"认识"的理解.运用广泛认识论的观点,难题也就迎刃而解,相应地,对"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也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2.
类型化思维是一种弥补抽象概念式思维弊端并逐渐取而代之的思维模式,其具有思考维度双向性、归类依据价值性、判断标准模糊性的特点。类型化思维在司法实践领域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类型化解释与对法律适用机制的重新理解。由于《刑法》分则中规定有"胁迫"一词的条文多且具体内涵各不一样,因此对《刑法》分则中"胁迫"的理解是研究类型化思维司法运用的绝佳范例,有利于更好地阐释类型化思维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3.
朱熹一般通过"主宾(客)之辨"表达他的认识思想以及他对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看法。基于"主宾"观念最基本的"主人"、"宾客"的含义以及由此基本义引申出的另外一些意蕴,朱熹的"主宾之辨"所表达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间的关系并不是客观的理性认知关系,而是更近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类似于主人、客人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互动互成的关系;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把握也更多地借助于诸如"体会"、"体悟"等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方式来进行。这些都使得朱熹的认识思想表现出独特的倾向,并不能简单借西方哲学认识论中"subject"、"object"的模式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般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一种价值命题。"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价值观念、实践理念和思维方式三方面的融合与统一,是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只有当价值观念和实践理念固化为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思维途径和操作方式的时候,才可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5.
"华文出版与原创力"问题,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是为什么要提原创力?二是原创力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三是如何提高出版原创力? 一、关于为什么要提原创力 原创力问题的提出,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深厚的现实背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出版原创力是出版业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出版业的源头,无可置疑.不管我们的体制转型再怎么成功,也不论行业的技术转型再怎么攀升,但是衡量我们书业的核心指标是看你出了多少有影响、有品位、有生命力的书刊,而所谓生命力就是原创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干的,以"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使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性、适度与执中、对立与统一、直觉与体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渐稳固并传承下来。同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不能局限于仅仅将其视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救世哲学,而还应该立足于时代,思考其对现代理性思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常规关系具有体验性, 它是在人类对外界体验和感知基础上, 通过主客体互动作用、心理建模和认知推理可获得, 而隐喻生成与理解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通过分析中餐中的隐喻式菜名的涵义认知推导,进一步论证徐盛桓的"常规关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实践思维"即"关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形上之思"未分化独立之前作为现代哲学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形上之思"作为现代哲学的理论理解样式,是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的超越,是在"解构"逻辑理性中心主义的同时积极建构人类未来意识形式。作为"形上之思"初始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实践思维"试图揭示人类的哲学意蕴,认为实践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哲学的本性,因此"类哲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形上之思"是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新发展,是对古代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由"形上之思"作为核心与基础的现代哲学也是古代实体哲学、近代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发展。"实践思维"与"形上之思"二者,由于前者直接来自于马克思思想,后者则是大陆哲学(主要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产物,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从学理上看,实践思维是"从大到小",而形上之思是"从小到大";从合法性上看,实践思维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形上之思则把自身看成哲学的当然样式。  相似文献   

11.
断裂性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复合存在体,它既是批评的对象,又是批评的方法。断裂性对貌似平顺统一的文本提出质疑,意在完成对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的重新阐释,从而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真实给予反思性批判。它拓展了研究空间,为更好地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内核提供了视角。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思维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思维的特征在于 :从对思维对象的把握方式上看 ,它具有实践精神性 ,以“应该”或“不应该”善恶评价的方式进行 ;从结构形式来看 ,它是一种类我思维 ;从思维内容来看 ,它是一种利益行为思维 ;从心理机制上而言 ,它是一种情理交融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方面在于讲课中给予学生新思路、新见解和新信息。教学中的新思路。主要指对教材的内容处理、阐释和理解上,如何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最能吸引人的新路子。而只有掌握新信息,提出新见解,才能打开新思路。为此,在阅读和社会实践方面,如何广泛收集积累,科学分析,不失时机地掌握新信息;在科研方面,如何大胆扬弃,敢为人先,勇于提出新见解;在授课和课堂讨论中,如何把握学生的期望视野,使教与学做到视野融合;并推敲酝酿,恰到好处地设置讲课中的“未定性”与“空白度”,从而打开新思路。使学生从对德育理论课的轻视和背离情绪,转变为主动和乐于接受教育,在动态和创造中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4.
素描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整个生命和意识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和体验,并且可能是造型艺术的原动力和与之相伴的思维方式。解决素描问题应从它的认识入手。素描首先是一种艺术的语言状态。对素描的认识更多属于心理的范畴。对素描的认识论是先于一切方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修辞中的隐喻、隐喻性思维和相似性思维是人们解释语言、思维和世界的关系的三个层次。修辞上的隐喻认为隐喻是对不同的客观事物所存在的相似点的揭示和创造;隐喻性思维借用了修辞隐喻的相似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世界的手段,它充满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并对语义的衍生和发展起作用;相似性思维理论也是从认知的角度,认为人们总是以特定的认知模型把新的知识和体验与大脑中的相似块相耦合,相似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体验的概念分类和综合过程;“相似性思维”理论比“隐喻性思维”理论能从更广泛的范围上解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思想基本特征及其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考察了国外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情况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文献的分析,提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6个辩证统一和2个高度重视。认为正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这些基本特征,并以其指导人们的行动,对于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有人称之为自然中心主义)之争,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超越了单纯的"人类中心"或"自然中心",表现出"两个中心"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这一点对于指导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产物,人类思维的某些方面总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中留下印记。汉语词汇中,事物的形体因素和事物的情景图象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在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的活动中,具有比较直观的、具象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面看来是在论述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实则在这种论述中表达了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一种理解,这是通过自我意识、反思、原子的运动、感性等范畴表现出来的,本文主要厘清了哲学上的反思性思维与科学上的对象性思维的差异,并从中廓清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的核心反思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有关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一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与管理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如何认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碰撞与升华的灵感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