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理论认识的变化,西方的女性主义媒体研究大致经历了形象分析、文本分析、文化研究三个阶段。在形象分析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认为媒体倾向于较少、较低、刻板化、类型化地呈现女性形象;在文本分析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文本中被编码的、深层的父权制意识形态;在文化研究阶段,研究者突破了文本的局限,把关注点投向了女性受众、日常生活、社会情境等现实层面上来探讨性别文化及其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语境分析在语义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意义,不论是词义、句义还是语篇意义,通常都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即语境(Context)。本文主要考察了语义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对语境分析的态度和贡献,并说明了语境分析对语言研究尤其是语义研究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经济规模和实力的核心指标;去产能是为解决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不利影响,既可以表现为自发的市场行为,也可是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去产能是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系统地梳理近十五年内去产能研究的演进路径与热点前沿,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去产能研究的理论、现状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思想与方法,利用Cite Space V软件对检索得到的1185条源于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去产能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十五年去产能研究的热点涵盖了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去产能、产能合作;研究前沿则主要集中于去产能、结构性改革、产能合作、财政金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助于2005-2006年CSSCI提供的各类数据,对中国政治学2005-2006年的发展和影响力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具体说来,从政治学论文发文和引文概况、引文语种和类型、论文类型、各种基金资助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等方面展开了分析评价,并通过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和与2000-2004年政治学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展现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点、不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播学研究又到了三十年的时间节点,进行历史性的回顾或者总结非常必要.但是,目前中国传播学研究面临着双重匮乏: 研究本身比较薄弱,既缺乏足够有力的事件和研究实绩来证明我们的创造力;也缺乏历史意识和叙述技巧,找不到自己的历史意义.换言之,中国传播学研究还没有历史.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吸收当代历史研究中一些有益的思想资源,重新面对过去和历史、时间和结构的关系,打开历史的空间,让理论探索的眼光深入过去,并尝试在结构中处理时间问题.据此史学思维,可以转换研究思路: 暂时悬置历史,打破简单的时间界线,向过去提出问题,尝试从多个角度、运用多元方法来重建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叙述,并期待这样的叙述最终会获得历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中国政治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CSSCI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政治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是政治学领域每一位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2005-2006年CSSCI所收录的10 108篇政治学论文标引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政治学研究热点,并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在2000-2006年间的变化来透视政治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9.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学-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学是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虎认为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学研究中将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化、大众化、精英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化与大众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学研究与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化批评并非传统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学的化批评启发我们从化系统与学本的关系中去对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高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化研究与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的历史,然而网络语言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渐趋理性和成熟。本文将对网络语言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会议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初步概述了会议的历史、现状、社会功能、外部环境等问题 ,对当今会议作了描述、评价和分析 ,倡议加强对会议的研究 ,并提出了会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否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经营业绩、推进创新活动等途径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科学的、有效的绩效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绩效考核提升员工个人绩效、部门绩效乃至企业整体绩效,是当今企业管理者应当深思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多余的话》既反应着作者深刻解剖自己正直知识分子的真诚,又体现着他要给后人留下一段真实历史的责任感,既抒写着他对毕身追求的理想受到损毁乃至失落的悲情,又表达着对玷污着革命理想的道德纯洁性的“党内斗争”的抗议;在看来消沉悲观的曲笔下,表达的是党内正常民主生活受到破灭的心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论小波分析理论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国内上众多学术团体和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着一个热点——小波分析。本文就小波分析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内容作简要的概述;讨论了当前小波分析应用研究的主要领域;指出了小波分析发展前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袁新 《东方论坛》2001,(2):18-23
本文认为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 ,文化研究正日益获得范型地位 ,成为一切思想和知识的基础。文化研究最早起源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 ,它的理论支点是权力和知识。但是 ,如果文化研究试图成为范型 ,成为一种综合的和整体的思维方式 ,那么 ,以权力和知识的二分为特征的文化研究就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如果文化研究不想成为党同伐异的牺牲品 ,成为政治阴谋的同义词 ,就必须从权力分析转向历史分析 ,这种分析乃是辩证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这种以历史分析为核心的文化研究 ,对中国的现实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侃的古音体系,并非循环论证的结果.其最初所定的古声二十三纽,是综合前贤的古声类研究成果而成.受邹汉勋启发,黄侃再将古声二十三纽中居于三等地位的群、于二纽和居于假四等地位的喻、邪二纽定为今变声,古声十九纽体系至此定型.与古声纽研究略有差异,黄侃的古韵部研究,是音类分析与音值研究分别进行,最后相互印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政治学研究可以划分为发现和验证两个过程。发现阶段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但验证阶段能够实现。政治科学家如果在研究中遵循逻辑一致性和经验可证性两个标准,那就能获得可验证的、具有交互主观性的或客观的知识,就做到了方法论上的价值中立。因为,所有政治学者都拥有同样的一套演绎逻辑,所以逻辑检验过程能够排除不同价值的干扰;价值虽然能干扰经验观察,但是,如果提高命题的操作化程度,增强观察的直观性,价值观不同的政治科学家也能在经验检验过程中得出同样的观察结论。不能因为发现阶段无法做到价值中立就完全否定经验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CNKI数据库和WoS数据库,对2001—2021年间刊发的1505篇CSSCI期刊和1765篇SSCI期刊核心合集中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论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内和国际上均是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但国内和国际研究均没有形成明显的研究共同体;国内和国际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内研究侧重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质量文化等,研究视角较为宏观;国外研究则侧重于如何根据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视角更为微观;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倾向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国际研究则更注重基于证据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社交活动产生后衍生出的一种公众网络行为。网络舆情相对于传统舆情而言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效应大、获取速度快、数据追踪难等一系列特点。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的梳理,进一步系统地比较研究了网络舆情分析的主流方法和技术手段。网络舆情是不断变化的,其规律也不断发展,分析维度、研判方法、引导策略也会随着时间和公众的视角不同而变化,本文结合上述内容同时提出了下一步网络舆情分析新的研究思路,为舆情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1979年以来的1762篇CLSCI金融法学专业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与中国金融法制和其他部门法研究的蓬勃发展相比,中国金融法学研究力量分散,数量不足,研究缺乏应有的回应性;金融法研究尚未建立公认的学科体系平台,研究集中于证券法、票据法、金融刑法等领域,缺乏应有的广泛性;金融法研究尚未掌握科学独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寻章摘句"式的概念文本分析仍占较大比例,缺乏应有的深入性;金融法研究缺乏对中国社会转型期金融法制问题的充分关注,缺乏应有的实践性;金融法研究引证率低,质量不高,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难以对中国金融法制实践形成有效影响。不断提升金融法研究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是时代赋予中国金融法研究主体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