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2.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论林纾和庞德译作的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涉及的期待视野与题材选择有关。除林纾和庞德自身的造诣和对各自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之外,题材的选择也是他们成为成功翻译家的一个原因。林纾所译的哈葛德等人的作品与庞德的《神州集》正是当时译入语读者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4.
林纾和庞德翻译中的接受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所涉及的接受环境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关。除了林纾和庞德自身的造诣和对各自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之外 ,题材的选择也是他们成为成功翻译家的一个原因。林纾所译的哈葛德等人的作品与庞德的《神州集》正是当时译入语读者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翻译家林纾,以独特的翻译方式、多产的译作、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译坛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的译本绝大部分都是最早的中译本。林译小说虽有删改、增补、误译等缺憾,但仍给晚清的文学观念带来了变化,为中国文学向外国文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窗口。林纾本人对于小说技巧的探索以及他的译作本身无疑对其同时代及以后的“五四”新文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林纾、庞德的译介活动的比较,归纳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多元系统理论,从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方面,分析二者的译介活动特点,找出其根源并指出应从译入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评价二人的译作。  相似文献   

7.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译作数量之多,后人罕有匹敌。然林译小说在为人称赞的同时,却也时常因其大量漏译、误译、删节与改写而为人所诟病。该文拟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林译《吟边燕语》,从而得出林译小说中的有些讹误与超胜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原因,而并非总是林纾的疏忽大意。  相似文献   

8.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原作相比,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增减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来看,林纾的这种翻译方法背后有着对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权衡以及目的语读者意识的种种考虑,并非信手而为。文章以林纾译作《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为例,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揭示林纾独特翻译方式的文本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9.
借用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分析林纾的翻译赞助人对其译路走向与译作流传产生的影响。从林纾执笔翻译到停止翻译24年中,权威人士、合译者、出版机构等赞助人对其翻译事业的起步、译作的选择与出版流传,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林纾和鲁迅的翻译作品在中国译界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纾和鲁迅的翻译观也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不少人认为鲁迅是“直译”(或死译)的代表,林纾是“活译”的典范。表面看来,二者的翻译观出入甚大。本文则认为,在二人翻译观巨大差别的背后却蕴含着统一,二者的译作统一于华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自为中国时世界的了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纾翻译副文本既有指向“书里边”的内容,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有指向“书外边”的内容,折射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林纾的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文学比较观以及林纾翻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林纾翻译作品中大量的副文本,包括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有助于研究林译翻译动机。林纾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在其翻译作品的副文本中清晰可见。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是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甘做警醒同胞的"叫旦之鸡"、倡导学习西方的"备盗之方"、承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张振兴民族实业,是林纾翻译爱国动机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庞德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他利用现代英语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译文自然流畅,韵味十足。本文从意象再现的角度,分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及其效果,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林纾以180多部“林译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国人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域外艺术园地,第一次实现了中外文学大规模交流,而且以其译作的序、跋等形式,阐发自己在西方文学启发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学观念,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具体小说理论分析,阐述他的文学业绩对我国五四新文学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7.
林纾在清末民初翻译了西洋小说189种,把外国文学大规模移植到中国来,促成了中国文学的巨变。通过研究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个案,探讨了其翻译对传播新文学事业带来的特殊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林纾仿效西方文学的尝试,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林语堂编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林语堂在英译<论语>过程中采取编译的形式--重排原文篇章结构和增删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翻译目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向西方社会通俗地介绍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塑造孔子文化形象.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勒弗维尔提出诗学观对翻译有深远影响,在翻译研究领域被广泛关注。《讨武"檄》是我国古代檄文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林语堂在其长篇传纪文学《Lady Wu》中将此文全篇收录并翻译。林语堂英译《讨武"檄》受到何种诗学观的影响,以及体现何种诗学特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考察《讨武"檄》英译文在字词、句式、修辞以及历史典故层面的诗学翻译策略,揭示译者诗学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