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28-32
多年来《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键就在于大家都是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角度去展开阐述的,而忽视了这部魔幻现实小说的文化内涵的多义性。《西游记》的文化意蕴是多重的:既有对现实生活底蕴的揭示,也有超现实的传奇化描写所造成的魔幻意趣,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给人留下的是永无止境的审美回味,其所蕴含的宗教的、哲学的或其他方面的哲理思考,又都给人以深刻而又隽永的启示。从生活、传奇、审美、哲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一方面,有着现实性、丰富性、层次性、整体性、超越性等鲜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态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态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它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性、审美性和哲理性等多重特质,饱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解读《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对当今社会生态文化的中国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
隐喻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把握体验未知的事物,捕捉人对抽象事物感受和体验最重要的形象化手段之一.<西游记>中唐僧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水石文化隐喻内涵丰富,隐喻象征深刻.唐僧与柔性的水意象密切相关,贾宝玉与石头、通灵宝玉三位一体,与硬质的石玉结缘,他们虽来自不同的渊源意象,却有着同质的文化隐喻意蕴.他们都涉及到弃不弃、情不情、死不死、物非物四对对立统一的辨证命题,在此是是非非的思维模式中彰显着吴承恩与曹雪芹对生命对人生超然的理解态度、冷然释然的反思精神.水石文化隐喻为我们深入了解唐僧、宝玉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与意义开阔了视野,也为深刻理解<西游记><红楼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生态意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松乔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1):60-65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西游记》是一部生态意蕴十分丰厚的文学文本。它既描述了生态理想,也展示了生态灾难,同时更追溯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指出了生态救赎的道路。《西游记》中包涵的这些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乃至于进行生态文艺创作,都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席金龙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3):147-148
《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蔑视皇权、冲破社会等级、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孙悟空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反腐败意蕴。今天,当我们重凄《西游记》的时候,在为其高超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口义服的同时,更为其鲜明的抗争性和反腐败特色而折服。 相似文献
6.
李传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
章回小说《西游记》中无论是对山川地理的描述、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折射出的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与海州区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花果山、东海龙宫到唐三藏、孙悟空,从渔猎、淘盐生活到民俗宗教、多神信仰等,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文化、海洋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纳丁·戈迪默的第十四部小说《新生》,聚焦于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南非白人如何获得第二次生命的主题。随着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社会矛盾的隐匿化和复杂化,戈迪默从现实主义手法转向隐喻和反讽等手法的使用,以此探讨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下,白人的角色定位、赎罪心理和关系重构等社会问题及其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8.
9.
名教对自然的胜利——《西游记》寓意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美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本文对《西游记》的寓意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小说暴露正统的名教文化以德威并施的强大手段消除一切游离于它之外的自由因素,从而达到安宁绥靖的目的。这种一元体系又是孳生黑暗腐败因素的温床。孙悟空从被压于五行山下到成佛作祖,是名教战胜自然、正统力量从“破山中贼”到“破心中贼”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从《西游记》的回目、韵语、人名地名等文化信息入手,对《西游记》的宗教文化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就是道教全真道的金丹大道。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8-40
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的品牌文化,也是连云港最显著的文化特征,这个特征在连云港市博物馆西游记文化陈列中得到具体体现。西游记文化陈列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主题、独特的设计向人们展示了西游记文化的源流及影响、吴承恩与连云港、《西游记》与花果山的历史渊源和密切关系,有效地弘扬了西游记文化,宣传了连云港。结合工作实际,对西游记文化陈列内涵的提升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程日同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1-15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13.
张翠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9-41
作为中国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通过搜集并排比罗列渗透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有关《西游记》的资料,从再生与重构、典型化和生活化、寓意化、民俗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些资料的文化价值,认为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西游记》的传播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民俗和民族文化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宁稼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24-26
就私人线装藏书中的《西游原旨》、《西游真诠》、《绣像西游真诠》等3种《西游记》的版本特征和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作出简单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重刊《西游原旨》序分析,认为将《西游记》小说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西游记》视为一书,乃《西游记》成书以来捕风捉影之谈;列出已知的《西游真诠》的18种版本,其所藏在18种之外;对所藏泰山堂刊本《绣像西游真诠》的卷数和行款、绣像、书前序文进行分析,进而为《西游记》的版本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孙书磊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0-34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韩自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32-35
连云港是《西游记》的诞生地,也是“西游记文化”的发祥地。弘扬“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地方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游记》文化精神能够代表连云港人百折不挠、勇敢拼搏、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开展《西游记》文化研究与连云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辅相成。在阐述连云港开发“西游记文化”资源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赵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1-7
自明代中叶,吴承恩创作出古典名著《西游记》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游记》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化经典。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西游记》也已经成为中国创意文化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许并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4-18
《西游记》独特的文学风貌来源于两种民族文化的融合,融合现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出现,作者对"西游故事"重构新的故事体系,借助奇异文学色彩完成对现存世界的全面消解,作品所体现的新思想是局部商品经济条件下新观念在文学中的诉求,呈现出浓厚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