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的法律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继承和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成分。在当时各种学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背景下,在当时各种学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背景下,他通过对儒法两家关于法律和刑赏的观点以及前人各种法律主张的归纳与阐发,提出了一些带有民本主义因素的主张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法律观点,如“以民为本,宽法慎刑”、“赏罚严明,赏平罚当”、“多德少刑,养民富民”等,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启蒙时期,墨家主张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以“非攻”为核心的和平发展思想,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诉求;在当今时代,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社会民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由我国提出的倡导国际间的和平共处、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也具有极强的思想指导性。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民权”思想的提出,是以其对整个封建专制、纲常名教、宗法等级、陈腐文化及旧的社会习俗的批判为思想先导的,并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及设想,虽然受阶级与历史的局限,但其积极的思想建树和主张在思想上对当时和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有很大启迪。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法律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其中关于法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作点探讨. 一、以法治国,维护民权,保障民生法治,质言之,即以法治国.从历史上考察,“以法治国”并非近代政治思想家、法学家首创.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已主张“垂法而治”和“以法治国”  相似文献   

5.
《大学衍义补》对中国的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带有启蒙主义因素的法律主张,论述了法律的起源发展过程、惩戒目的及教育目的与预防作用,主张崇礼重法,明刑弼教,提出了“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主张慎刑恤狱、原情定罪等。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在土地革命时期纠正查田运动中错划阶级成分的“左”倾错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发动群众起来斗争的思想主张,并具体指导了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平分土地的思想主张,并检讨、纠正土改运动中“左”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很好地吸取了土改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刘少奇能够指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危害性,并提出我国集体农业经 济发展的正确思想.这些思想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完成土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重个人”,是鲁迅在一九○七年间提出的重要论点,是他通过对十九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分析,并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救国救民的主张。这个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不同凡响”的思想高度。探索一下这个论点和主张的实际意义和它之被提出的国内外的历史根据,对于了解鲁迅的早期思想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开发外空资源实际上是将人类对资源的无限欲望延伸至外空,界定外空资源的法律属性是研究外空资源开发法律问题的起点。依据人性的贪婪与否对外空资源的法律属性进行划分,基于“不贪婪”的人性,对外空资源法律属性作出的判断就是“人类共同遗产”;而基于“贪婪”的人性,对外空资源法律属性作出的判断就是“无主物”。在追溯“人类共同遗产主张”和“无主物主张”的中国和西方思想渊源、明确界定两种主张在外空语境下的含义、深入分析两种主张在外空领域的适用现状、讨论两种主张在中国相关制度建设和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及对两种主张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外空资源法律属性的中国立场。中国在外空资源法律属性方面的立场应该是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外空资源”“外空资源归全人类共同所有”“外空资源开发利用应对全人类负责”,以及外空资源开发“合作”治理等人类共同遗产主张。  相似文献   

9.
洛克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欧洲法律思想史上,洛克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天赋人权”原则,这是其社会契约论自然法思想的核心内容。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法律观”以及系统的自由学说,阐明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洛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治原则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实行法律的统治,为防止滥用权力和专横,提出了分权理论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 ,先进中国人在屈辱和蒙难中睁眼看世界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具有一定的近代启蒙意义。但因其是以“制夷”为目的而主张“师夷” ,故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未能形成社会思潮 ,更未对中国思想界产生振聋发聩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在山西这块热土上诞生的杰出思想家。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还吸收了法家思想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提出了“隆礼”与“重法”相结合的法律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实际的贯彻。因此,要准确地了解中国法律思想的变迁,不能不研究荀子的法律思想。本文就荀子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关于国家和法律起源的学说,关于“隆礼”、“重法”的主张,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见解以及人君在遵守法律方面的示范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荀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 ,阐述了胡适“教育救国论”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其次 ,肯定了“教育救国论”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历史作用。第三 ,指出“教育国论”及实用主义杜威思想的局限性和缺陷 ,说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至少在西周时就有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规定,秦汉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形式予以颁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西夏王朝亦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发掘搜罗中国古代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法规定,探讨各家各阶段环保思想源流,对于我们今天的环保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盐铁论》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铁论》反映了系统的史学思想:它把史学看作是经验科学、价值科学,其功用在于提供了成功的事例、失败的教训和理论的指导;它带有复古的情绪,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在历史发展中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道德的进步不一致,桑弘羊主张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去促进历史发展,“文学”主张用仁义的办法;它还对历史进行了分期认识,桑弘羊提出了“古”“往”“今”三个时期说,而“文学”则提出了“古”“今”两个时期说;它在讨论问题时采用了历史事实类比法、历史理论分析法和历史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人本思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思想,是贯穿中国文化历史的主要线索之一。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前人在民本方面的主张,以儒家“仁学”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其历史影响深远而广泛。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视的客观反映,是当今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它作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不仅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而且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王蒙的基本文学主张是强调创作题材的现实性、重大性和思想情绪的积极、乐观,但他这一时期发表的“意识流”系列短篇小说所隐含的主题却是对现实的深刻质疑与困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走向“失重”的文学,王蒙率先提出要“重建理想”,而他自己的小说却充满了残谑嘲弄和语言的狂欢。王蒙的这种批评与创作之间的错位与矛盾,对于思考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法制史可以说是一部法律移植的历史。日本的法律从诞生开始,便充满了外来性的色彩,其发展过程更是外来文化不断融合与更新的过程。文章就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进行的三次法律移植做简单介绍,并对每次移植的予以分析,以期对我国今后法律的发展与完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霍布斯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和人类的理性与经验出发,阐释了国家的起源及其合法性基础,即人们自己通过缔约建立“国家”,但人们所缔之约是“带剑”的契约。为保障政治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霍布斯主张给予主权者超越于法律和臣民之上的权力。同时他也主张为个人的自由留下空间:一是在“法律沉默下”的自由,二是自我防卫的自由;并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保卫人民的安全是其根本义务,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如此,霍布斯游弋于极权与自由的两极之间,耕耘一生也没有找到突破口,从而留给我们一个充满悖论又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忧虑,体意识的作用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震荡。李大钊作为近代先进的知识人,对近代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层面充满并逐渐发生从“匹夫”到“群体”意识的转变,认为青年是“群体”的“群魂”,主张应培养知识人的群并通过办报等方式来实践其群体意识,从而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产生了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