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Zamenhof,1859—1917)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它不是自然形成的民族语言,而是人为地有意创造的语言。 柴门霍夫为什么要创造这种语言呢?这得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说起。柴门霍夫生于波兰东部边境小城镇比亚里斯托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父亲是中学外语教师。他的家乡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当时属沙皇俄国管辖,俄罗斯人占少数,是统治民族,犹太人占多数,却是被统治民族。另外还有波兰、日耳曼等民族。在沙俄挑拨政策下,各民族互相敌视、不断引起纠纷。幼小的柴门霍夫不能发现这种民族矛盾的真正社会根源,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语言的障碍,因而决心创造一种共同的语言来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波兰犹太籍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及其世界语大同的思想传入遭受列强欺侮下的我国,在渴望并寻求民族解放的知识界引起共鸣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僻处塞外,文化落后,世界语的传入较内地为晚。但迟至1916年,绥远地方名士李正乐(字子韶,历任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绥远省教育会会长、绥远省农会会长等)已开始学习世界语。1926年前半年,在包头《西北民报》任编辑的杨令德(托克托县人,绥远名记者,解放后曾任内蒙古政协副主席,内蒙古世界语协会理事长,1985年病故)亦从在包头工作的西北银行职员湖南人李记今学习世界语。直到1928年7月,积极从事世界语运动的王锡周来绥远驻军第三十七师国民党特别党部工作并与杨令德结识后,世界语才真正在绥远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运动。王锡周(1901—?),山西晋城人,约于  相似文献   

3.
世界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是特殊的社会现象,全世界有一、二千万人使用这种国际的辅助语,单在我国最近要求了解和学习的人,已超过十万,正在学习和使用的人数还不在内。这些人数表明世界语成为国际交往的工具不再是理论问题了。研究它在社会上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它的作用,是同研究其在这九十多年间的存在、发展和今后如何演变的规律是属于世界语学和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我只想对这种语文的实用前途方面作一些探讨:中国的世界语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经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之后,无论是在出席世界语的国际会议,还是在出版世界语书刊,对外广播  相似文献   

4.
顾奎相 《理论界》2007,(5):264-264
日前,辽宁省世界语协会会长刘正坤先生来舍下小坐,赠我五本书:《世界语发展史》、船祟门霍夫传》、《简明世界语常用词词典》、《沂世纪世界语教程》、《简明世英汉会话手l册》。前四本是他同宋韵声的合作成果,后一本则是他个人主编的。同时还有他撰写的一篇题为《世界语的理想与文化价值》(打印稿)的论文。在我信手翻看这些著作时,他就像一名娴熟的解说员,头头是道地讲述着他学习世界语的过程、编撰这些著作的经历以及他如何推动高校开设世界语课程,推广世界语,又如何创建辽宁省世界语协会,等等,感情特别投入,我不由为他的热心和付出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5.
世界语作为一种科学的、比较易学的国际辅助语,传入我国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了。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我国的许多志土仁人,革命先驱,就曾利用世界语向国人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传播反帝反殖反封建的革命道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民主革命浪潮。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已有了一批为数可观的世界语组织和世界语刊物。广大世界语者用世界语这一锐利的“国际主义的武器”(张闻天语),与日本侵略者的反动舆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的世界语运动不但起到了唤起民众,团结青年,抗日救亡的作用,而且还把中国人民抗战的斗争情形传到了世界各地,使我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世界语传到了甘肃。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最蘑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在,世界上的语言达五千六百余种,其中被广泛使用的有二百多种。然而,正因为语种众多,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困难。目前,世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增多,语言上的不便己成为很突出的问题。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共同语以解决这种不便,国际辅助语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期望各国人民在其本国语言之外,再学习一种第二语言,使人们能了解世界,便于国际交往。国际辅助语是跟各种自然语同时并存的,并不排斥各国的本国语言。  相似文献   

7.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联系的,他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波罗涅兹舞曲开始,又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玛祖卡结束,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把波兰民族音乐提高到国际水平,并且丰富了国际的音乐艺术,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强烈的民族精神,他的每一首乐曲都饱含波兰泥土芳香的音诗。斯塔索夫说:“在肖邦以前,民族性在音乐中这样辉煌的天才的表现,是不可想象的。”格里格也说:“是肖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写挪威音乐。”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8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并且都是与波兰的民族音乐相联系的,其中,波罗涅兹舞曲的创作尤为重要。从1871年开始创作到创作结束,肖  相似文献   

8.
近代波兰犹太人的聚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波兰犹太社区的形成是当时国际和国内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波兰犹太社区与历史上其他犹太社区相比,具有权力配置上的高度自治性;空间分布上的明显地域性;宗教文化上的民族传承性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笼罩在民族自决权问题上的迷雾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自从它于1896年第一次在伦敦举行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工会国际代表大会被宣布为工人革命政党民族纲领的墓本原则之一时起,就曾不止一次地在国际工人运动特别是在俄国共产党内部引起过争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次。第一次是在1895—1896年期间(即在伦敦国际代表大会之前),以波兰社会民主党领袖卢森堡、考茨基和波兰社会党(“弗腊克派”)为代表的三种不同观点进行的争论。结果,国际采纳了考茨基的拥护民族自决权的正确观点,摈弃了卢森堡反对民族自决权的错误观点和波兰社会党的民族主义观点。第二次是1901—1903年期间,围绕着俄国社会民主党党纲草案,在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拥护民族自决权和波兰社会民主党人坚持  相似文献   

10.
犹太人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特别是困扰那些犹太思想家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人们也依旧弄不明白"犹太人"到底指的是一个人种、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甚或就指的是在今天居住在以色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使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开一个国际会议,要安装许多翻译设备,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物。欧洲议会一般要把55%的预算花在口译和笔译方面。但是有这样一个国际会议,每年8月份召开(今年在巴西),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欢聚在一起,用一种简洁而又优美的语言交谈,发表论文,作学术演讲,自始至终不用一个翻译!这究竞是一种什么语言?它就是世界语。世界语是一种“中立语言”,运用它  相似文献   

12.
再谈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宗教、政治与市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太人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特别是困扰那些犹太思想家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人们也依旧弄不明白“犹太人”到底指的是一个人种、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甚或就指的是在今天居住在以色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土小说与俄罗斯、波兰文学石薪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先驱者鲁迅曾多次谈到,是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小国文学触发了他致力于农村题材的创作。他说:“我常常想:俄国文学是伟大的‘乡村文学’。并且想:果戈理更其是首先的一个人。我的比一切的国度的文学,更爱俄...  相似文献   

14.
潘光 《社会科学》2005,(5):93-101
19世纪80年代起在俄国和东欧掀起的反犹狂潮,导致几万俄国犹太人穿过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东北,再辗转南下,形成了哈尔滨、天津、上海三个俄犹社团。其间,中国东方铁路的修筑、俄国在华势力的兴衰、日俄战争、俄国190 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和日本侵占东北等一系列事态发展,又成了推动俄国犹太人先是来到东北,后来又离开东北南下的动因。来华俄国犹太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经过艰苦拼搏,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其二,希望在中国长期居留,努力融入中国文化。其三,社团意识强,社区活动积极。他们逐渐成为来华犹太人中最有影响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汉字创造中的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是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恒存载体,要研究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可不对他所使用的文字作一考察。语言形成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进化过程,为人类所特有,是“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主要标志之一。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字,对于认识他的思维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原始岩画一样的原初意义,而且可以了解其思维方式的几乎全部  相似文献   

16.
巴勒斯坦地区是今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的祖先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流散各地的犹太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 ,是导致阿以冲突的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分治决议”更使两民族的矛盾演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家之间的全面对抗。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犹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光 《社会科学》2004,(6):89-95
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犹太人与中国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的双向文化交流。在这种文化交流中 ,中犹两个古老文明所拥有的诸多共同点发挥着促进作用。然而 ,英籍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这三大群体之间又因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者在中国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如此不同 ,以致它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程度也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威廉·拉德洛夫(Wilhelm Radloff)1837年生于德国.青年时期在柏林大学学习印欧语系语言学,以后到了俄国,入了俄国国籍.拉德洛夫在俄国阿尔泰地区巴尔诺勒城住过许多年并在当地煤矿学校教德语和拉丁语.他还研究了当地突厥诸语言并到西伯利亚各突厥部落中进行实地考察.以后,拉德洛夫到了喀山,学习塔塔尔语、巴什基尔语和哈萨克语.拉德洛夫特别热心搜集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资料.他还发动当地人为他搜集资料.受拉德洛夫影响的当地人中有特勒乌特人楚瓦勒科夫和萨盖突厥人卡塔诺夫.卡塔诺夫本人后来也成为突厥  相似文献   

19.
1881年和1894年,因俄国的两次排犹反犹浪潮,推动了犹太人的迁移行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开始陆续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主要居住在哈尔滨等城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犹太人和大批白俄来到中国东北,也有部分人到了天津和上海等城市。他们属于较穷苦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犹太难民。他们在华的经济、文化、宗教活动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城市生活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郭洪纪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种族归属感对于每个地域集群或宗教社群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历史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将这种归属感演变成一种宗教的狂热精神,这就可能成为无休止的地缘冲突的借口,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当今世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倾向加强了种族认同的复兴,所以,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东正教信徒与穆斯林信众之间,信奉天主教的非斯拉夫民族与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民族之间,矛盾和冲突曾为人类和平与安宁带来隐患。显然,这种民族纷争与他们之间的日趋分裂,都与宗教信仰的背景有关,而民族主义的政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