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太祖关于北方蒙古的民族关系思想有个演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乘胜北击"到"固守疆域"再到"主动出击",同时在处理南方少数关系民族中,又形成和实践了"因俗而治"、"宽裕待民"和"以夏变夷"等民族关系思想,明太祖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统一和巩固了明朝江山,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进步。明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史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学科教育科研工作首先是"苦的、辣的、酸的",而最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与突破之后,才会有"甜"的感觉.看过一篇文章叫<让经历成为财富>,很喜欢这个题目,因为无论收获什么,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有经历,最后都可以品味到"甘之如饴"的甜.  相似文献   

3.
正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在某种意义上,机遇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他的创业史时,也只说了一句话:"压倒一切的是时机。"抓住时机,财富就离你不远了。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大家一致看好的生意,过不了多久准会因竞争激烈而无利可图;越是大家认为"根本赚不到钱"或难以涉足的地方,事实上却蕴藏着惊人的财富。地处俄罗斯西北部的小城摩尔曼斯克市,在令人望而生畏的北极圈内,多年来外国商人很少光顾。一位名叫孙剑涛的太原小伙偏偏在这里开起了首家中餐馆。有人断言,可怕的严寒和"极夜"现象会让他很快就血本无归。但结果恰恰相反,短短几年下来他不仅拥有了一家在当地屈指可数的豪华酒店,还成了家喻户晓的"财富名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积累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住房资产等家庭财富.本文利用2005年1447户上海居民生活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资产对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研究发现:在非耐用品消费方面,储蓄和住房资产都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两类资产每增加1%将使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分别增长0.04%-0.05%和0.05%-0.06%,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略高于储蓄资产.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储蓄资产没有显著的财富效应,但住房资产对推动耐用品消费具有显著而巨大的财富效应,住房资产价值每上升1%将使家庭拥有耐用品的概率增加20%左右.在当前"拉动内需促增长"的形势下,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挥住房资产在促进消费中的"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序言的最后,雅克·德洛尔先生写到这样一段话:委员会为了给自己的报告选择题目,想到了拉封丹和她的一首寓言诗"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农夫说:"千万不要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产业卖掉,因为财富蕴藏在其中。"教育乃是人类从其中学到的一切。略微改动一下诗人赞美劳动的诗句,我们可以让他这么说:"老人是明智的,他在临终前告诉儿子们说,教育是一种财富。"就是这样一则小小的寓言,缔造了一个富有深意的书名。它警醒着我们,教育这笔财富在人的整个生命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地位。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1999,(1)
国家主席江泽民于去年11月18日为将于今年国庆50周年前夕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题词:"预祝1999年财富论坛年会在上海举行圆满成功"。"《财富》全球论坛"是由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所属的《财富》杂志主办。这一杂志每年评选全球的500家最大企业。该排行榜已?..  相似文献   

8.
人具有多种属性,人的生活也是多方面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也只是人类十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表现方面。从差异的普遍存在角度来看,人们财富占有的阶级差异作为人的差异表现的对象化,它有其现实必然性,故而,基于平等观念的对巨大财富差异的合理对待与处理,应当主要体现在二次分配的和谐有序调节上,而不是阶级斗争的无序"调整"上。因此,在当下和平和谐建设时期,不能把阶级斗争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内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财富的对象性本质、社会性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三重规定中内含着财富本质的最高规定,即"社会个人"之"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从社会个人的规定理解财富的社会共享性和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从自由个性的规定理解财富的主体性自由和三次分配,需要我们从"补充形式"和"自愿行为"这两个基本定位入手,一方面正确把握三次分配同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关系,明确现阶段第三次分配只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而绝非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流分配方式;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第三次分配中3种不同层次的自愿行为(基于现实功利、自我实现、自由实现的自愿行为)及其历史意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既是马克思财富哲学的理论旨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从财富的本质出发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意蕴,为我们正确理解现阶段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的历史性质与社会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宝玉 《南都学坛》2009,29(4):118-120
货币是一种"虚极",财富是一种"实极","货币虚极"对"财富实极"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有巨大的限制作用。"货币虚极"必须坚守"效忠"财富实极"的经济伦理秩序。然而,道德危机始终普遍地存在于"货币虚极"机制中,只有道德的"货币虚极"机制才能维持正常的经济伦理秩序,保证社会物质财富的顺利增长,反之就会引发金融、经济危机,阻碍经济发展。因此,防范"货币虚极"机制中的道德危机使之"效忠"于"财富实极"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马歇尔时代的经济学尚能认识到,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又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但是,到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新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学便成为解决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的学问,人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简化为生产要素、价格要素。随着对经济学两大核心概念资本和财富的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包括大量的交叉科学的研究,尤其在科学前沿的复杂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的平台上,资本和财富概念均已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功利境界的狭隘视野。资本成为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道德资本、文化资本乃至社会资本的复杂网络;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货币财富和能力财富等多种形式。长尾理论揭示的丰饶经济学指出,我们正在由被动消费者变为主动生产者,任何领域中的大多数生产者都是无偿贡献的业余者。"长尾"有望成为创造力的熔炉,新理念可以在这里融合和成长。今天,丰饶性正在以一种司空见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世界;在未来,我们的文化将是以兴趣纽带为基础的广而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富人的义务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代社会阶层结构变革:由贵贱到贫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叶,一个新兴的阶层--富民阶层崛起.由此,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转型,由身份等级制向以财富为标准的贫富转化.富民作为"民"无权将佃农沦为自己的依附民,而只能依靠财富的力量,以契约形式利用佃农的劳动力.这样,在法律身份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契约关系成为主导.唐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对国家政策、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型.  相似文献   

14.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富贵是什么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人们对价值与财富的范畴就有不同的理解,对两者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了价值与财富来源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又对经济部门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厘清价值与财富的概念对于弄清价值与财富的来源并由此而产生的分配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多要素财富论科学地说明了价值的来源和财富的创造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情况及现阶段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多要素财富论对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公平分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隆平领衔的"V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达926.6公斤,再创新纪录,如果技术得到推广可多养活4~5亿人。最近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袁隆平式财富"受到公众推崇。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韩东辉提出,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富豪榜,往往把目光集中到财富英雄个人占有的实体财富上,很少有人关注"袁隆平式财富":财富的内涵不仅仅是金钱,还应该包括公益、公共、共享,及给人类带来的进步。"袁隆平在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造福社会和整个人类,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  相似文献   

18.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9年和2012年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状况,探究房产投资对家庭风险资产投资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房产投资占比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不参与或少参与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投资。同时,房产投资对风险资产投资的"挤出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当房产投资相对于财富占比较高,或流动性资产相对于财富占比较低时,房产投资显著降低了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当房产投资相对于财富占比较低,或流动性资产相对于财富占比较高时,房产投资对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其中,流动性资产占比是影响"挤出效应"显著性的主导因素。此外,相对于其它年龄段,老年家庭的房产投资占据了家庭大量财富,流动性资产占比较低,房产投资对风险资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最为强烈,而对于中年家庭来说,家庭房产投资的"挤出效应"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20.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在资本逻辑的内在推动下,形成了财富丰裕膨胀的独特景观,为当代资本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种社会财富因其附载的资本主义社会特质,使其在决定财富制造的资本异化因、指导财富制造的发展理念因和深精入髓的财富教条因等诸多方面均呈现出深刻的悖论,决非人类社会理应追盼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紧紧将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放置在社会利益和人的利益最大化的框架内去思考实践,并以此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财富观,真正在哲学向度和社会实践中实现着对当代资本主义财富幻象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