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春青 《东岳论丛》2006,27(1):42-45
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是值得反思的学术领域,因为古今中西的学术旨趣、价值观念都在这里汇集、碰撞。在人们普遍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并普遍接受西学影响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这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本身就充满了悖论。在价值认同受阻的情况下,科学主义倾向就自然乘虚而入了。这也正是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最大的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2.
从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到今天仍在不断涌现的各类文学史作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与研究已经历了 1 0 0年。回顾和检讨这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状况 ,对新世纪的文学史研究无疑有着借鉴意义。本文将这百年的进展分作四个阶段 ,指出每一阶段文学史的写作倾向及研究概貌 ,并择拣其中重要的一二著作略作剖析 ,旨在揭橥文学史于其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同时对照历史 ,以期见出今日文学史研究的重心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逻辑哲学被我国广大逻辑与哲学工作者认同并由此而开始的成规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纵观从80年代初至今的研究历程,可以把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分成起始研究阶段与深入研究阶段。在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但又互补的逻辑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姚楠 《学术研究》2004,(5):120-125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对原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新组合 ,这是基于文学史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作的一次主动调整。整合后的名称 ,具有特指性、严密性、客观性与新颖性。这一新的学科建设 ,给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在 2 1世纪初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5.
朱祥海 《理论界》2012,(4):144-146
根据比较法学的主流理论,中华法系是独立自足的法律文化体系,随着近现代文明的逐步衰落而终结。20世纪中国的现代法律科学,仿照和移植西方(和苏联)的学科制度建立起来,致使法学的演进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在知识论立场上,中国法学移植与演进遵循着特定的文化逻辑,初始路径的选择制约着中国法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20,40(1):11-22
文学阐释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进行文学阐释所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方式,它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乃至思想文化状况相关联。因此,对文学阐释模式的历史嬗变进行考察,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和时代思潮的大致走向。1950年代是"经验阐释"与"观念阐释"的交锋,这可以从关于《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讨论中看出来。1960、1970年代"经验阐释"式微,"观念阐释"走向极端,成为一种变体。1980年代出现的带有科学主义倾向的"技术阐释",以新老"三论"为代表;同时,此期的"观念阐释"也得到新发展,这集中体现在关于鲁迅小说的阐释中。至19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各种文化理论的引进及运用,一种可以称之为"理论阐释"的新模式独领风骚。21世纪以来,随着"70后"、"80后"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文学阐释模式的多元格局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多种学术话语并存的语境中,本文系统回顾了作为一种学术探索方法的文化训诂学,在现代汲取诸多学术理论营养,向着系统性、逻辑性深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就文化训诂学的多重证据法、融汇法与文化还原法等三种基本方法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归纳,全面勾勒了训诂学的现代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8.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性爱意识的解放常常是思想文化嬗变的催化剂.20世纪初期和末期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而由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的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又毫无例外地被转述到纵情"声色"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以"五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性爱文学为聚焦点,先对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性爱话语的生成机制、时代的道德价值理念以及整体创作概况进行历时性的审视,然后在共时态的层面或共通性平台上将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予以审美类型化的辨析,试图从艺术表现形态上发掘具有价值建构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流派纷呈,观点各异,但都提供了一种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的解释学的方法论指针,其方法论启示对于超越原教旨主义的"回到马克思"之理解模式和后马克思主义的"走出马克思"之理解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利民 《文史哲》2006,3(2):75-81
儒家文艺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正如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的命运一样,在不断被阐释的过程中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但被误解、被扭曲,甚至被彻底否定或尊为至高无上的情形也多有出现。它对20世纪中国文艺学体系的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研究对象的阐释与创造的过程。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由于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其研究的具体对象与结论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公天下”思想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的一条血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皆据于孔子大同思想 ,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者。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及实践 ,可见“公天下”无疑是 2 0世纪的重要现象。但是 ,一个“公”字 ,含“公”“共”“平”诸意 ,其意既不同 ,其实践结果亦大相径庭。况且任何思想都是双刃剑 ,任何思想可以有开放性也可以有排他性。这些思想实行的结果就使 2 0世纪中国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学现代化的另一个维度——市场文化和文学消费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文学生产与读者消费诉求的关系,作家作品在文化图书市场上的命运,文学的消费价值,成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和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本文着重以最具有图书出版物特性、与大众读者文学消费最为密切的长篇小说为例,宏观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消费与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试图敞开一直被意识形态或“纯文学”的文学史所遮蔽的20世纪处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凸显时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传媒出版、大众读者、图书市场对于20世纪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评价标准,即在确立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将社会的影响和读者的文学消费状况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跌宕起伏、繁复多变,但其中一些结构要素形成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关系大体上决定了百年文学的运动轨迹和基本形态.本文集中论析两个方面,即文学嬗递中自由选择与规范约束、多元并举与趋同一体的潮涨潮落;文论对创作的促进与促退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庄子文艺思想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不是专门讨论文艺的著作,《庄子》一书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后世中国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这一学科形成并得到极大发展的二十世纪,以中西比较的意识和方法,从美学、文论的角度来研究庄子,就成为二十世纪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热点。而今,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回望庄子文艺思想研究的百年历程,考较其得失,也许会对当下的中国文论研究和庄子美学意义的继续彰显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杨守森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的学术批评。文章指出该书类似史料长编 ,作者惯于材料平面的罗列排比 ,不无简单化的分门别类 ,却拙于分析 ,更无力纵深地“探讨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致使既定理论设计未能如愿以偿。文章还批评了该书部分章节概念芜杂 ,持论偏颇 ,史实有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诗词继承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融合现代思想品质,开拓创新,取得重大的成就,理当写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五四"以来长期盛行的二元对立认识思维,给古今文化文学研究造成了误解误判.王泽龙先生所谓诗歌语言、体式的"现代性",追求"欧化体",实为"殖民化心理"的表现.判断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价值标准是真善美的统一,而不是"新旧"、"雅俗".诗歌创作不能盲目迎合后现代主义思潮.沦为商业时代的消费品.王泽龙文中论诗词格律走向"解放自由",存在知识上的谬误.胡适的诗体改革,使新诗误入歧途."旧体诗词不宜入史"的观点是错误的,需要抢救、保护20世纪诗词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从事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文学叙事中的武则天形象随着社会风潮和写作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综观百年文学史 ,武则天叙事大都由男性来完成 ,承载着或意气风发或温良恭俭或失意落寞的知识分子的现实欲望、未来想象与忧虑。只有到了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写作在中国大面积涌动的 2 0世纪 90年代才出现了女性声音的武则天形象 ,女性写作者的加入使武则天叙事在人性化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总的历程,是从茅盾所期望的小说化路子折向夏衍《包身工》那种“论文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其理论的发展,是从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中,辩识其特征,到围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特别对能否适度虚构与合理想象的问题,展开长期的论争,最终走到因否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而无法认识这一文体的地步。实践进一步揭示,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并可以直接加入作者议论的一种文体。它的本质特征是史实性,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