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宁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经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青等省,于1935年10月完成了战略转移,并在1936年10月与第H、四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地实现战略转移,主要原因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同时,红军充分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也是其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长征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关于红军长征前和长征中是否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问题,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就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知道陕甘边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但对陕北苏区和红二十七军却并不知晓,这主要与陕北苏区形成的时间有关;第二,关于红军长征战略方针转变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湘西—川黔边—川黔滇边—川西—川陕甘—陕北”,笔者认为红军战略方针经历了“湘西—川黔边—四川—川陕甘—陕北”的转变,除此之外常常被研究者认为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只是一些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公安会师转战洪湖苏区一九二九年冬,为了发展洪湖苏区的革命形势,党中央派旷继勋同志到湖北江陵、当阳等地进行兵运工作。旷继勋同志打入敌军以后,经过艰苦的努力,很快就组织了三连白军士兵起义,进入洪湖地区参加了红军。在党的领导下,洪湖地区游击队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三○年春节,监(利)沔(阳)和江(潜江)石(首)两支游击队在监利西北汪家桥会师,组成红六军,孙德清(一中)同志任军长,周逸群同志为政治委员。一九三○年春,军长孙一中因病到上海治疗,党中央乃派旷继勋同志到洪湖任红六军军长。二月,中央派人分别给贺龙同志指挥的红四军和红六军下达指示:两军到洪湖地区合编为红二军团。六月,旷继勋同志为执行迎接红四军的计划,率红六军渡江南下,突袭华容县城,不到两小时即全歼守城的民团。攻克华容以后,旷继勋又指挥红六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的第十个省份。红军长征在甘肃从一九三五年八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结束长征,前后历时一年多。从岷山到六盘山,从甘南草原到陇东高原,到处都留下了红军光辉的战斗足迹。在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整编、榜罗镇会议、会宁会师等等也都发生在甘肃广阔的大地上,因而,红军长征在甘肃的这段历史,在整个长征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最后实现伟大的战略转移,到达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对于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和研究红军长征在甘肃的这段历史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是长征期间进入甘肃的第一支红军部队。  相似文献   

5.
1935年底,张学良所部开始与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接触。翌年春夏,双方出于共同抗日政治需要加快合作步骤,及至商定打通苏联道路并首先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尔后红军三大主力得东北军暗中相助,实现西北大会师,顺势发起宁夏战役,分兵西渡黄河转北进宁夏,终至激变西京。  相似文献   

6.
红军时期最早的骑兵部队,是出现在陕北的红26军。1932年12月24日,中共北方局特派员杜衡在宜君转角镇召开军人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变为红26军第2团,并举行了授旗仪式。杜衡自任红26军政委兼2团政委,选举王世泰为2团团长,刘志丹因受“左”倾路线的排挤,任团政治处主任.红2团下辖骑兵  相似文献   

7.
厦门大学孔永松、林天乙同志编著的《闽赣路千里——红军转战闽赣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有关红二十军成立时归不归红一军团建制;其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成立时的军领导人等问题,看来有出入,特提出商榷.关于红二十军的情况,该书第十九节"汀州整编,军威大震"是这样叙述的:一九三○年六月,在汀州召开的红四军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上,原则上接受党中央关于整编红军的命令,决定红军与闽西、赣西南的主力红军进行混合整编,即以红四军、红十二军、红六军为基  相似文献   

8.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朱昌平,巴岱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60年前,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甘肃会宁和宁夏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长征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已经突...  相似文献   

9.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派出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进行西征,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与红二军团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红二、六军团的行动得到中央的及时指示,特别是遵义会议后,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导下,中央对红二、六军团的正确领导,使红二、六军团胜利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10.
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贵州东北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在黔东印江木黄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开辟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引下,又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重庆社会科学》2011,(3):16-16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这一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破天荒形成一个拳头,开创历史新纪元。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作为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刊对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进行函访,以纪念馆为轴重温这段光辉历史,展现纪念馆的风貌及其发挥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长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固然是由于长征本身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因为长征折射出来的精神力量,已经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巨大的精神动力.长征对当时和今天的青海,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长征的胜利对三、四十年代青海局势产生的影响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北部,与先期到达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对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影响了西北乃至青海的政治走向.第一,三大主力会师后,5万多红军驰聘于南自陇南、北至宁夏,东起陕西、西迄河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工农红军实行伟大战略转移的长征中,地处偏远的甘肃,竟成了全国唯一的四路红军(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更兼红一方面军组成的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红西路军渡过黄河西进,鏖战戈壁,喋血沙场.红军的足迹几乎印满甘肃全境,历时三个年头,累计约五百七十多天,其间大事迭起,不胜指数.本文拟就西方野战军、红二、四方面军和红西路军在甘肃期间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作些粗陋的述论与探索,不当之处,谨请亲历者、史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鉴识订正.  相似文献   

14.
陆嘉蔚 《兰州学刊》2009,(Z1):146-147
中央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的。长征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利的背景下被迫进行的,在整个长征途中,又时时受到十几万、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这种客观上的极端被动局面,必然导致在落脚点的选择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这种选择,必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敌我态势和总体局势,及时改变原定的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这是我党我军在长征的斗争实践中,经过逐步探索,在被动局面中发挥最大主动所做出的最终选择。历史业已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文章着眼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演变,对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军领导人指挥艺术进行分析,探求其主观指导与《孙子兵法》理论的契合,力图总结出具有长久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使千年兵学圣典和昔日光辉范例在今天和未来的军事领域,继续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的意义李志华1934年11月16日,继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2月上旬进入陕南,并先后击败了敌人...  相似文献   

16.
会宁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红军从这里走过,三军在这里会师。会宁,是中华民族长久聚集起的精神力量喷薄而出的爆发之地;会宁,是中国工农红军破天荒地形成一个拳头,开创历史新纪元的发祥之地;  相似文献   

17.
长征初期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围堵及其失败王建科,刘守仁在现代史研究领域,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但也不无缺憾之处,诸如对遵义会议以前红军长征的情况、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围追堵截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过去我们常说,“左”倾中央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33年到1936年,红三军,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在贵州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通过红色政权对组织、发动群众支援红军产生了一定作用,同时对于贵州民众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路军悲壮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打通国际路线方针的由来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面临的战略总任务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抗日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实现战略总任务的最关键一环,是打通与苏联的国际联系。这一方针的指出,由来已久。 早在1935年8月5日,在毛儿盖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张国焘南下川康,中共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在俄界会议上决定:应经过游击战争的方式,打到苏联边界去,得到国际的帮助,更大规模地进行国内战争。1935年11月,共产国际派张浩(林育英)到陕北,传达斯大林的意见,不反对中国红军主力从北方(蒙古)  相似文献   

20.
1932年3、4月间,由中央红军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从江西出发,挥师东征福建,执行消灭闽敌张贞部、调动粤敌入闽,然后中途截击,以挫其锐气削其实力,达到恢复巩固老苏区,扩大新苏区,为红军筹措给养,增强粉碎蒋介石可能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物质力量等任务。4月10日,中央红军一举攻克闽西重镇龙岩城;接着又乘胜挺进闽西,并于19日迅速攻占屏障漳州的天宝山。20日上午,红军进入漳州市区,漳州解放。红军所以能如此迅速攻克漳州,主要原因有如下五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