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徐志杰 《理论界》2005,(8):61-61
根据我国新修正的《商标法》规定,商标的反向假冒属于商标侵权行为,但在实践中,对商标反向假冒规定有不同认识。本文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特征、法律性质及法律适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金多才 《中州学刊》2002,(3):177-179
根据我国新《商标法》的规定,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属于商标侵权行为。文章对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的法律性质、有关国家和我国对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可能构成商标侵权、商标权滥用或不正当竞争,但其本质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规定并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4.
传统认为,商标与商誉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认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于商标是商誉最佳的指代工具、保护商标是保护商誉的重要方式,而且商标与商誉在经济价值上紧密关联.但是商标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如反向假冒、反向混淆、商标淡化等行为以及商标可以独立于商誉转让的现象给这种紧密联系理论带来了挑战.由此看来,商标与商誉是可以区分的,其理论基础是在于商誉并非来源于商标、商标权的取得更非来源于商誉、商标也无法表现商誉.充分认识商标的独立价值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商标法实践中的种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5.
商标的反向假冒问题自从上世纪末进入我国学者视野以来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讨论热点,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商标隐性反向假冒,却没能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此种商标假冒形式的特殊性往往会被忽略.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适用与时下知识产权领域的另一热点--知识产权重叠保护理论有着内在的契合.通过该理论来剖析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可以较为严谨地构建有关的逻辑思路.  相似文献   

6.
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的独占使用权,是搞活经济、保护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然要努力创名牌产品,树商标信誉。因此保护商标权,就是保护企业的合法经济利益。促使企业重视和爱护商标信誉,提高产品质量。促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对商标权的法律保护制度,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制裁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我国同样也采取了民事法律手段、行政法律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对商标权予以保护。通常民事法律保护是商标权被侵犯时的主要保护手段,但由于民事保护仅是以补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为主要特征,因此,在假冒商标犯罪日益猖獗的情况下,它显得苍白无力。在现实面前,刑法已成为保护商标权的最后手段和最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淡化是一种严重侵害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益的侵权行为,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在商标淡化行为的概念界定、商标淡化行为的表现形式、认定标准、法律后果的承担等方面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基于对商标权人利益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将驰名商标淡化理论纳入《商标法》,明确驰名商标淡化的法律性质;明确驰名商标淡化行为人的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搜索引擎服务技术已使信息网络成为汇集人类知识的集散地。但搜索引擎服务技术在便利大众、活跃电子商务活动的同时,也产生了假冒商品充斥网络市场的负面效应。于是,越来越多的商标权人将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作为被告诉诸法院以维护自身的利益。网络时代下,假冒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究竟由谁承担?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真的要承担这份法律责任吗?基于此,分别从搜索引擎提供商、社会消费者和广告主三者维度进行考察,以追踪网络商标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寻找法律的应然状态。我们的研究认为:网络作为一个服务平台,只是交易的中介,不应被苛以严格的法律责任;无过错搜索引擎服务商及比较性广告主不应构成商标侵权之主体;除欺诈性广告主外,知假买假的消费者也应承担一定的商标侵权责任。即便如此,构建网络环境下商标权人权利救济之途径,应该从搜索引擎提供商制度监管、社会消费者责任和政府监管三个层面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9.
罗惠岭 《天府新论》2007,(Z1):193-194
反向假冒指“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该行为侵犯了商标专有权,并对企业创造名牌产品危害甚大,应立法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0.
耿建 《学术探索》2008,(2):86-9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拥有中国民族商标品牌的商品也大量涌入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我国宝贵的民族商标品牌资源,我国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加紧民族商标的海外注册,运用多种有利的法律规则保护我国民族商标不受侵犯;在合资企业中高度重视商标转让和许可使用问题,牢牢掌握商标权;通过立法和行政机构规制恶意收购民族商标行为;打击各种侵犯我国民族商标品牌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1.
商标侵权行为既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 ,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有效打击这种违法行为 ,必须明确商标侵权行为的界定 ,认识其社会危害性 ,认清商标侵权行为泛滥的原因 ,采取正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牛绿花 《兰州学刊》2003,(3):149-149,151
商标淡化是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 ,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商标淡化主要针对驰名商标 ,将驰名商标用于与原商标既不相同也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 ,使驰名商标与特定商品厂家的联系模糊、减弱 ,甚至消失。从性质上说 ,商标淡化是一种侵权行为 ,而且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是一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伴随旧货的商业化翻新销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侵犯商标权和专利权等诸多法律纠纷也由此滋生。商标权用尽原则能否作为旧货翻新销售行为判定侵权的抗辩理由,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达成一致。理性辨识旧货翻新销售行为是否侵犯商标专用权,事涉商标权利人、旧货翻新销售者、消费者的利益。在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司法实践应以利益衡平原则为指导,秉持二维基本向度,借鉴他国经验,对于保持原产品同一性并充分披露详情的翻新销售行为适用商标权用尽原则,将其认定为侵犯商标权行为的例外。  相似文献   

14.
商标抢注行为对原权利人造成困扰,给市场公平竞争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给商标审查机构带来巨大压力。厘清商标抢注的概念、分类和性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商标抢注行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商标制度的漏洞存在、对商标权保护不力以及行为人的利益驱使和心理依赖等几个方面。为避免商标抢注行为的发生,应增强商标法律意识,实行防御性注册的保护策略;改进制度设计,提高商标抢注的成本;完善商标立法,对商标抢注的法律界限重新划定;完善商标立法.对商标抢注的法律界限重新划定等.  相似文献   

15.
大型商场是商家云集地,商品繁多,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信誉.大型商场如果发生侵犯他人商标权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严重损害商场在消费者心中长期积累的信誉.大型商场必须重视商场内商标专用权的管理,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本文从大型商场商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型商场商标侵权的根源,应对商标侵权的风险管理,大型商场防止侵犯他人商标权的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大型商场应更多关注对他人商标专用权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喻军 《理论界》2007,(3):75-76
广告是竞争的手段之一。广告中使用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主要表现在比较广告、虚假广告和攀附行为中,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商标权人利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我们应结合具体国情,同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在广告中商标使用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17.
唯冠与苹果的iPad商标案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关于商标权的讨论成为社会热点,并引出了众多关于商标抢注的话题.本文以iPad案为视角,分析iPad案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即商标的反向混淆侵权,探讨反相混淆的优缺点,并提出反向混淆认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18.
商标权用尽规则对商标权人在已售商品上行使商标权加以限制,旨在协调商标权与所有权并存于同一商品所导致的权利冲突,保障商品自由流通。经营者将商标权人合法投放市场的商品经重新包装、加工、翻新后使用原商标再行销售的行为,会破坏商标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损商标的来源识别和品质保证功能,因而不能必然适用商标权用尽规则;但在商品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且商品的真实信息被充分披露的前提下,适用商标权用尽规则并不违背相关理论和制度初衷。  相似文献   

19.
论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标是一种私权,也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人们思想交流和观点表达的工具。商标的财产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孕育了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内在冲突,也决定了言论自由成为商标权的限制因素,其中滑稽模仿和比较广告是限制商标权的最典型情形。我国应建构商标权限制制度,并将言论自由作为商标权限制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商标圈地运动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掀起了一股商标圈地运动的不良风气:以申请商标注册的方式圈占大量有市场潜力的商标,以达到高价出售或阻碍他人使用的目的.商标圈地运动违背了保护商标权的机理,浪费了社会资源,阻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是我国商标注册实践中的一个恶性肿瘤.商标圈地运动的制度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商标制度中对商标注册的偏好和对商标使用行为的忽视.为了防范商标圈地运动,我国应当在维持注册是取得商标权基本方式的基础上,强调商标的使用,并重构我国商标注册条件和商标使用要件,更新商标救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