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杜飞雪 《中国民族》2014,(11):57-63
一 阿子优杰高高地坐在拖拉机的车斗上,面色忧郁、满怀心事。穿着运动衣、牛仔裤的阿子优杰虽然没有披查尔瓦,天菩萨的发型也藏在棒球帽下,不过,黝黑的肤色加上下陷的黑眼睛,再明确不过地显现出了他的彝族血统。拖拉机上的阿子优杰,如同骑于马上的古代彝族武士般威严,对母亲要他向客人问候的示意,并不配合。阿子优杰的忧郁和母亲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
在我90岁生日之际,喜闻我指导的两位博士──庄孔韶教授的《银翅》、滕星教授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一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即将出版。这皇送给我的最好的生日礼物。这两部社会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专著是我一生中两部主要学术代表作《金翼》(中国汉族个案研究)和《凉山彝家》(中国少数民族个案研究)的追踪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的阿果是一个喜欢漫天撒野、摘秋果、逮蜻蜓的彝族女娃娃;二十多年后当阿果坐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的演播室里侃侃而谈时,她成了彝族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4.
在巍巍小凉山区,座落着一个彝家山寨,这就是四川省马边县高卓营公社高卓营大队。每当人们扭开自来水龙头,一股股清泉哗哗流出的时候,就自然要想到:这是共产党员、汉族干部刘忠荣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啊!刘忠荣,是五八年分配到这个区担任会计工作的,后来又调到设在这个村的区机关任会计辅导员。他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5.
寄自黄土高原的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作家张承志的《心灵史》出版后,在全国读者中掀起了一股争相阅读的热潮。回族人民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四处购藏,虔诚阅读。本刊现在刊出西北回族民间的农民、阿洪、学生寄给张承志的几封信,他们共同表达了对本书的珍惜之情。这表明,作家真正走入了民间,了解了人民,并且写出了人民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对条件比较复杂、民族特点比较纷繁的民族地区,只有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也只有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实事求是地提出和解决它的问题。这篇调查报告就反映了这一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实行进一步的认真的调整。我们要对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包括对民族地区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统一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和其他客观规律办事这一点上来。  相似文献   

7.
宁夏同心县离黄河不远,但却是严重缺水的干旱地区。炽烈的阳光照在光秃秃的、焦黄的大地上,灼人皮肉,连空气也是干热的。年降雨量只有250毫米,而且集中在7、8、9月份,其他月份几乎没雨。不饶人的太阳成年累月地照射,年蒸发量达到2300毫米,连地下的水也要给晒干了。同心县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年九旱。据当地群众回忆,从建国  相似文献   

8.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为适应耕作需要,在山腰种植旱地作物的彝族人家基本都以一家为单位,分散居住在山腰平缓坡地上,各家之间都有相当距离。而种植水稻人家则居住稍低,但也都是在层层梯田上方稍微平缓的地方建三五间房屋自成院落,形成“独家村”。在交通沿线或较开阔的山谷,则有较多人家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10.
我们彝族居住的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高山深谷中的一片神奇土地。在这个深山世界中,我们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一切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完全有别于汉民族。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到过凉山的西欧人众口一致将这里称为“独立倮罗”,是汉文化海洋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在我们民族五彩斑斓、别具一格的文化中,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木器尤具特色。在中华5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我们  相似文献   

11.
张璇 《中国民族》2014,(11):52-56
天空一抹微蓝,五彩格桑花随风摇曳,行进在葱绿怡人的大凉山昭觉县,联排彝族新民居依山而建,独具民族风情,宛如一串串宝珠撒落万重山间。"红、黄、黑"是这片民居共同的底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逐渐形成了尚红、尚黄、尚黑的三色文化,并赋予这三种颜色特殊的意义: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太阳的光辉。彝族的先民信仰——图腾遗风仍延续至今,只见新居的屋檐、屋脊上寓意吉祥的牛角、羊首造型栩栩如生,房屋外墙上彝族传统的火焰图腾"飞腾"着环绕房屋一周;恢弘的寨门,由村里工匠们运用世代相传的木雕、漆绘技艺匠心营造;身着盛装的彝族姑娘,端起美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摆上一大盆坨坨肉,一大盆包谷面,一大盆酸菜汤,彝族传统饭菜香气四溢……  相似文献   

12.
凉山的回音     
酸焉走过的地方,才留下它的脚印,大雁飞过的地方,才留下它的声音。巍巍的凉山王杰浪到过,但他的脚印布满了深谷和密林。彝家的村寨王杰没来过,但他的声音响在每个人的心!看,改天换地的人群,拳头和石头在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处都有王杰的 化身。听,千万个平凡的岗位,发出同一个心 尸,到处响着王杰的回音。“党哄干啥就干啥!”回音啊,强大的回音,整个凉山都在呼 应:“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刀山火海永不变心!”凉山的回音@采罗~~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199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第一届彝族国际火把节以来,已经形成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制度,现已成为凉山对外形象的品牌及凉山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更是让世界认识凉山、了解凉山、了解凉山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4.
罗贤佑 《民族研究》2007,(1):99-102
在著名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1906-1971)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的遗著《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于2006年6月付梓问世.该书由李绍明、周伟洲等整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620千字.  相似文献   

15.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出了个天下第一的美女,叫蒲莫涅依。她聪明贤惠,美丽动人,她的名字传遍了山里山外。一天,蓝蓝的天没有一丝云,灿烂的阳光把滇海照得特别的漂亮。蒲莫涅依坐在滇海边织布,天上突然飞来一只矫健的雄鹰,在蒲莫涅依的头上盘旋了一阵,在一阵风雨雷电中一声呼啸落下了九滴鹰的精血,穿透了蒲莫涅依的九层裙子。  相似文献   

16.
农历10月间,是四川凉山彝族的年节.过年,是彝族人民的一个隆重的节日.这时候,庄稼已经收进了屋,谷地种上了小春作物,辛苦一年的劳动人民,现在得到了休息的机会.按照传统的习惯,男人们要举行赛马,射箭,角力等比赛;年青的姑娘们就玩起磨儿秋(注一)唱歌和弹口琴(注二);孩子们就用新稻草或藤条编成秋千,挂在大树上玩.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生产的漆器,特别是木制漆器,以美观耐用著称。凉山山区盛产漆和木材,有制做木制漆器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因此这里的木制漆器业尤其发达。相传彝族的漆器是一个叫狄伍浦的人发明的,距今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过去,由于凉山彝族长期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制作漆器的手工艺匠人多是土司的被保护民或奴隶。他们技术不很精细,工具简单而不齐全,在非常艰苦的  相似文献   

18.
提起凉山,国内外不少人士并不陌生,但对凉山的理解程度和评价上,却是千差万别。有人说,“凉山,凉山,荒凉之山”;有人说,“凉山山不凉,人情似火旺”。这便是对立评价之一例。就自然环境而言,凉山青山绿水,到处可见。大凉山,山势平缓,高而不险。小凉山,雄伟壮观,林丰竹菠。整个凉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凉山地上地下都是宝,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这里作为我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我感到幸运,感到自豪。但是,众所周知,凉山这块美丽的地方,建国前交通闭塞,与世隔绝,残酷、野蛮、落后的奴隶占有制一直延续下来。奴隶主之间成年累月的世代冤家械斗,山无宁时,民无宁日;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但终年劳动不能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和美学专家称为社会艺术的"活化石",并以其古朴、独特、庄重、适用的款式,美丽而和谐的颜色,以及来源于大自然的图案叙述着彝族民间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山彝族银饰艺术,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自成一体的工艺精谌、造型独特、华美典雅,用于装点美化生活的佩饰、生活器具与宗教法具等实用物的统称;这些古老精美的银饰涵盖了彝族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和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它既是凉山彝族民族工艺的精髓,也是造型艺术的源头,更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