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中国区域差异变化轨迹及区域差异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 ,但是现阶段中国的区域差异已超过了合理的区间 ,区域差异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中国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区域间的差异 ,还表现为区域内部的差异 ,特别是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 ;不仅表现为绝对差异 ,还表现为相对差异 ;不仅表现为结果的差异 ,还表现为过程的差异 ,即要素投入规模和获取要素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进区域贸易安排是我国外贸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贸易安排本是为WTO允许,但发达国家发展的过多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影响了WTO本身的发展,尤其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后,区域贸易安排发展更加迅猛,已经有将WTO边缘化的危险,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区域贸易安排战略,并且通过大力发展区域贸易安排,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内贸易是现阶段贸易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描述了产业内贸易模型、贸易内指数及其现实意义,着重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差异成因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理清中国现阶段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以便为缩小区域差异寻找突破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分类和归纳的方法,将中国现阶段的区域差异成因归结为投资分布差异说、FDI分布差异说、资金使用效率及深化速度差异说、人力资本分布差异说、社会资本丰裕程度差异说、投资环境差异说、体制差异说、市场发育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差异说、专业化程度及分工水平差异说、发展战略差异说等。区域差异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原因,缩小区域差异应从多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广东对外贸易比较优势与贸易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产业比较优势的转变进程、现状和未来变化方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的产业比较优势在改革开放后已有了明显的升级和进步,广东的产业比较优势内在地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水平.目前,广东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仍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出口竞争力提高的速度较慢,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已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已具有了中等竞争力,而且出口竞争力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广东的贸易战略向一种更为自由、开放的比较优势战略的转变将更有利于广东获取贸易利益,更好地促进广东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民权保障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上的差异,必将会导致公民权保障上的差异。我国公民权保障的区域差异,最典型的当属东部与西部的差异。东西部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影响了公民权赖以实现的地方财政水平,最终影响公民权真实享有程度。导致在现实中我国公民权保障呈现出了一种东西“差序格局”的状态。文章选取公民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医疗保障权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签订贸易协定.伴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的展开,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注一体化对区域集团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影响.一体化对区域集团内地区经济差异影响研究的兴起主要基于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两条主线展开.学界分别从贸易转移、知识外溢与干中学、要素价格和要素流动、市场接近以及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等框架形成了国外部分经济学家研究一体化对区域集团内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所得到的成果,以及今后可能的热点及方向做了相应的追踪.这既有助于拓展我国学者的研究思路,又可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装备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重要职能。在实践中,我国现代农业装备的发展无论是省际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农业装备发展速度上,人少地多的地区显著快于人多地少的地区;在农业装备发展质量上,经济发达地区要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业装备发展落后的地区,需要提高土地经营规模以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同时采取有效方式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装备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投资重点的差异,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边缘化趋势。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中部振兴发展战略。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已有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思路的评价和重新思考,对于结合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与时俱进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互联网发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的基础上,从互联网的建设、普及、应用与融合层面重构互联网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同时,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线性、非线性和约束机制三个维度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1)在控制对外开放度、城市化、金融发展等条件下,互联网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中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言;(2)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趋势,且这种门槛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3)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受要素禀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且存在复杂的地区差异.以期有利于明确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方向与差异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贸可持续发展已纳入世贸组织框架协议,成为当代国际经贸领域里的中心议题,备受各国政府重视。从观念、外贸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环保技术、环境管理等方面探讨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国外贸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品牌建设意识淡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总体上还处于加工制造这一低附加值环节,外贸增长质量不高,后劲不足。外贸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过程和结果首先应是按照WTO规则和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的承诺 ,全面充实、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外经贸法律、法规和规章 ,以建立起一个统一、公正和透明的外经贸法律体系 ,而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则首当其冲 ,应从其立法原则、外贸经营权、外贸代理制、服务贸易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辽宁外贸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指出辽宁省的许多出口产品之所以缺乏外贸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国际市场上认可的知名品牌.因此提出注重运用成功品牌的三要素、用高技术创造和保持辽宁名牌产品、利用品牌竞争力的量化分析测算辽宁名牌的竞争实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外贸质量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我国外贸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研究,提出对外贸易质量这一理论观点,并就外贸质量的基本含义、衡量标准和重要作用等作了具体的阐述。文章还就如何优化我国外贸质量、实现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提出若干战略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外贸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但外贸效率不高是外贸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我国外贸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文章从市场化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外贸低效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有效防止外贸低效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以来,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但存在省内不同区域明显的发展差异.面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预期愈加强烈,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亟需向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挖掘出口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变.对加入WTO以来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并利用区位熵指数、修正的泰尔指数等测度区域贸易差异的指标分析发现,安徽出口贸易额在全国处于中游,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较少,整体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弱.建议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构建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路径等促进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中国2005年30个省份的对外直接投资评价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2003年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横向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不仅在东、中、西的地区间存在差距,而且在东、中、西的内部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纵向比较分析显示中国各个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发展缓慢.最后就协调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外贸易将通过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优化经济机构、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等途径,发挥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外贸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