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初唐史家令狐德棻针对齐梁以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等不良倾向,提出了“调远”说,要求创造一种内容充实,情思高远,风格刚健的文学作品。“调远”成为贞观时期文学创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2.
论史学观     
史学观区别于历史观的最根本点是:史学观不象历史观那样有唯物唯心之分,而只有理性非理性之别。理性史学观就是非历史观决定论的史学观,非理性史学观就是历史观决定论的史学观。非理性史学观对历史观持一种等级的、依附的、盲从的态度。理性史学观不仅对历史观的功能持谨慎的批判态度,而且对历史学的性质同样持严格批判的立场。故而,史学观对历史观就有选择的自主权,这就意味着史学观客观上构成了历史学家的第一观众,并本真地成为历史学家的现实观、生活观和存在观  相似文献   

3.
<正> 谢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51—1816)是英国十八世纪启蒙主义作家,他的喜剧《造谣学校》(1777)是欧洲世态喜剧名著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十七世纪中期就已发生。自一六四九年英国建立共和国,至一六八八年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所谓“光荣革命”,英国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在君主立宪的政体下,通过国会,实行联合统治。英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不象法国那样要  相似文献   

4.
马勒泊朗士(1638一1715年)是一位生活在17和18世纪之交的法国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他远远不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同时代的培根、笛卡尔等那样声名赫赫。但他对中国哲学发表的重要观点,在中西传统哲学比较的历程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使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1619——1692)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评论家,他在进行历史评论的过程中,也对史学的本体理论作出过许多论述,并自有一定的体系。《读通鉴论》中的《叙论》四篇俨然堪称古代精湛的史学理论名篇。然而,学术界对王夫之史学的研究,大多只注意了他的历史评论,而忽略了他的史学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6.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之滥觴”。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和章学誠的《文史通义》一书中《論修史籍考要略》、《史考释例》等文先后对过去的史学有过不少精辟的評述。这些都极有助于我們对古代史学发展的历史的认识,給后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貴的遺产。但是中国在古代一直沒有形成史学史这个专門的学問。到近代,就现在所见到的材料看,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論述,較早的是发表在1905—1911年的綜合性月刊《国粹  相似文献   

7.
略论实证主义史学与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是诞生于19世纪的两大资产阶级史学流派。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是由德国著名史学大师利奥波尔德·兰克(1795—1886年)创立的。兰克主张以客观主义(即历史中的非党性原则)和科学方法(即考证法)治史,而且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此也极力标榜,因而形成了一个势力雄厚、影响巨大的学派,成为19世纪欧洲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刘大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回望他的一生学术历程,关注现实、服务政治是其史学研究的主要动力,以史论政、援政入史构成刘大年史学著述最突出特色。刘大年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比他早或比他晚的,大概都没有像他那样把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那么明朗、那么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刘大年史学堪称成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集中讨论了《文选》的选录标准,指出它不象新变派那样激进,也不象保守派那样落后,而是显示出宽容、中和的君子风度。它既肯定文学的发展、进步,又强调传统的要求;既追求形式上的美文特征,也坚持思想内容的雅正风范。这一选录标准与萧统的思想、行为,以及由他倡导起来的“雍容”诗风是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张荫麟(1905—1942)笔名素痴,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史学家,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其史学贡献除著有红极一时的《中国史纲》上古篇(止于东汉)外,在古史、宋史、科技史、哲学史、文学史、学术史、史学理论等方面亦颇多著述,素有“新史学”重任承担者之誉。但他的史学贡献迄今尚无人予以专门表彰(不含海外),以至其人其学已鲜为人知。在史学理论方面,张氏提出过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的史学理论命题;曾试图通过对所谓传统历史哲学的“——考验”,建立起他心目中“比较完满之历史观”;他讨论了史实之选择与综合问题以及史料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了选择史实的六大标准(他认可的有五种)和影响史料科学价值的15种限制。本文拟对张氏提出的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的命题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1.
东汉,是秦汉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西汉董仲舒建构的神秘主义儒学体系发展至极;另一方面,以“后汉三贤”为代表的“异端”,开启了一代新风。在三贤中,王符不象王充那样把锋芒主要集中在哲学上对正统神学论战,而是更关注社会现实政治;也不象王充那样拉开公然决战的姿态.而是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神学目的论的反抗——他通过对传统的天人宇宙图式的改造,建立起积极有为的社会历史观,从而为他全部的社会政治学说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荣,号任真子,蜀之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唐初道教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生于隋末唐初。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出家为道士。中年时,以讲重玄之学,声播蜀中,为朝廷所知。高宗即位,召入京城,长住东明观讲学。当时道、佛二家互争优劣,李荣经常参与其事,率徒与僧人辩论往复,深受佛学三论宗的影响。时与重玄大师成玄英齐名,著名佛教学者释道宣在《集古今佛道论衡》中称他为  相似文献   

13.
开皇元年(581)杨坚建立隋朝,开皇九年南下灭陈,使三国以来370年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动荡历史,一转而为“混一戎夏”、“无隔华夷”的局面.这一历史转折.对隋代乃至唐初史学的发展,均产生着巨大影响.由于隋政权的短促,未能使这一影响充分展示出来,因而形成隋代史学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题目是指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召集一批学者给<后汉书>作注.章注<后汉书>的目的并非是影射武则天专权和外戚专权,而与唐初史学的发展、社会需要和他对<后汉书>的喜好、政治投资有关.章怀太子既是<后汉书>注的组织者,又是执注者之一.他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方法,从注音、释义、校勘、补遗等方面对<后汉书>进行注释,从而提升了<后汉书>的学术价值.<后汉书>注体现了章怀太子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也反映他对唐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傅斯年的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傅斯年(1896—1950)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和政客。他一生奔波于“亦官亦学”之间,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先锋开始,到台湾大学校长为止,他一直坚持学术研究,却又时常议论政治,卷入政潮,始终按照自己的信仰、志向不停地求索奋斗。然而,他毕竟主要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史学、哲学、政治评论以及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其中尤以史学成就最大。本文专门论述傅斯年的史学贡献,至于其史学理论和方法则留待另文再述。由于傅斯年学术生涯的最大特点是既长治事又善治学,所以他的史学贡献既包括他在学术行政方面的工作成绩,又包括他本人的史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论魏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不如关羽显赫,更不象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象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开展的新途径─—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评张西平在新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贺麟的“新心学”具有着特殊的地位。他虽然不象熊十力那样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但其思想的独创性却是对前期新儒家理论的总结。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其后的新儒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贺麟...  相似文献   

18.
李富滔 《学术探索》2001,(Z1):164-166
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是既相通又相异的.它们都是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反叛,但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现代主义既不象西方传统那样去征服自然,也不象浪漫主义那样去亲和自然,而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要么人为物役,要么与自然疏离.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1619—1692)名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在衡阳曲兰的石船山麓,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我国明未清初的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同时,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的史学理论家。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茅,封建统治的危机益趋严重。同时,由于满洲贵族的武装侵入,实行民族压迫政  相似文献   

20.
唐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曾出现过封建史家所盛称的“贞观之治”。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它与隋末阶级斗争以及唐初统治阶级的政策有着什么关系?如何评价“贞观之治”的代表人物唐太宗?这些问题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本文就是对以上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