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良红 《社科纵横》2006,21(7):169-171
莫泊桑名作《项链》的主题,一般教材和文章都认为是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本篇通过研究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思想及其作品的一般结构,并联系作品具体分析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及玛蒂尔德自身思想行为的可肯定性,论证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哀叹,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2.
冰心的"爱"     
胡俊 《社科纵横》2006,21(9):127-128
冰心的作品充溢着爱的光芒,本文首先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各种爱的成分,然后具体探讨冰心作品中爱的四大来源,并且评析这四大爱的来源对冰心创作及作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罗马法对绘画与文字作品持不同态度,即关于绘画作品的归属争论持续存在,相反,对于写作作品的归属自始至终不存在争议.这可以通过对罗马法原始文献中的不同片段的分析中得出.对此,中世纪法学家提出了两种法理解释,当然这两种解释并非尽善尽美.之所以罗马法上对绘画与文字作品持不同态度,这与二者的性质差异、当时创作二者所用材料的价值以及古代罗马的社会背景及社会观念等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波  赵学刚 《求是学刊》2007,34(5):72-77
广告作品的构成在分类上满足了著作权法要求的作品特征,但是,即使面对比较严重的广告作品侵权现象,由于目前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期限较长,而且广告作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创作激励,使对广告作品提供严格的著作权保护可能是非效率的。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欣  李敏 《社科纵横》2006,21(1):60-6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其进行保护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有关的争议或纠纷屡有发生,其权属问题日益凸现。本文结合各国及国际组织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对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王荣 《生存》2020,(3):0217-0217
历史上有不少韵部的划分方法,较近的有平水韵、十三韵、十四韵、十八韵,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暴露出不足。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较为可行的韵部划分,即十六韵。押韵作品分析应注意的作品产生的年代、汉字的古读音、方言因素及其它因素;作品押韵的方法要看场合,看受众。  相似文献   

7.
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群体的考察提出,作为一种女性实践,女性通过创作和欣赏耽美作品,表达了自身对纯爱、自主、平等的诉求.并进一步阐明,女性在表达出自身诉求的同时,却又深深背负着男权文化的烙印.耽美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它是性别不平等的男权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张喜贵 《学术交流》2008,(3):151-154
庾信与王褒同样由南入北,二人的诗歌中都由现实的羁旅处境引发出了人生的"失路之感",但史书对庾信与王褒的评价却并不相同,庾信可以说是成了"羁旅"的代名词,而王褒则被认为是"忘其羁旅".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在于王褒在江陵失陷及入北之初的言行让人们对其人品产生怀疑,而庾信则在作品中一再强化羁旅的主题,因为其羁旅的体验的不同,其作品的深度及文学的成就也就有了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9.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4,(1):63-67,91
本文在介绍了印度中世纪诗人贾耶西及其代表作<莲花公主传奇>之后,着重探讨了作品的艺术特色、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作者和作品在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馨心  庆振轩 《社科纵横》2006,21(12):93-94
文章从分析桓谭的经历入手,对《新论》中桓谭关于其自身创作原因、目的、经历的论述及对文学创作成功的基本因素的阐释和对作家作品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相似作品间的侵权认定,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涉及下列因果相联的几个问题1.所争议的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2.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有"表达的独创性";3.将原作品和被控作品进行比较,运用思想表达二分法,判断是否侵权及侵权类型.为此,必须恰当地判定如何进行损害赔偿,以一定的救济措施解决相似作品间的侵权之争.  相似文献   

12.
张奎志 《学习与探索》2004,8(5):108-112
在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这就是情结批评和情境批评。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在情结批评中,批评者不是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这往往会造成对本文的误读;而在情境批评中,批评者则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和作家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表现为批评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认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观,所产生的批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吴静 《社科纵横》2005,20(4):234-235
本文通过揭示《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所描写的老人与孩子之间的爱以及老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论证了爱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题,即只有通过爱这一主题才能进入到以往的诸多评论家对该作品主题的界定: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在实际的失败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本文旨在说明作品中的老人正是依赖于作品中所描写的种种的爱才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李赫 《生存》2020,(10):0219-0220
童年经历和童年记忆对人的性格、处事态度具有重要影响,更是给作家的作品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可以说有些作品本身就是作家的童年在一定程度上的再现与变形。本论文采取从理论到实例,从普遍到具体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童年经历是如何和怎样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的,并以张爱玲为例,分析了她悲惨的童年经历对其性格及写作性格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从哪些方面在她的代表作《倾城之恋》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丁广州 《社科纵横》2006,21(4):151-152
本文以戴.维.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与西格蒙德.弗洛伊的俄狄浦斯情结相互矛盾之处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几对二元对立关系的深层分析,得出这部作品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例析,而是表现了戴.维.劳伦斯和谐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6.
曹丽芳 《唐都学刊》2002,18(3):29-31
20世纪的百年间 ,学界对唐末诗人韦庄的研究 ,在作品整理、生平事迹及思想、诗、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韦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语言大师伊万·布宁一生漂泊,其作品浓缩了作家对爱情、生死及人生意义等永恒主题的探讨,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小说<净身星期一>中,作家主要选取"黑"、"白"两种冷色调意象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景物进行细描重染,在色由神生、神色辉映中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深化了文本旨味,同时也深切地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变幻无常、爱情短暂易逝、命运无法预测、幸福不能永恒的悲凉感受,寄寓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祖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8.
范菊凡 《唐都学刊》2004,20(5):147-149
从"品读"、"挖掘哲理"、"误读"三个方面分析在审美中感悟外国文学作品的内蕴。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品读,进而对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外国文学作品的内蕴。读者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哲理内蕴,就必须了解作品哲理内蕴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另外,"误读"时的感悟对准确解读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有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唐代精怪小说中的趣味化作品,是唐代小说家对小说娱乐功能的自然追求,也是对小说文体独立的积极响应.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专论,本文从精怪小说趣味化作品对传统文学观的疏离角度,论证这类作品实则承载了唐人的娱乐诉求,也可佐证文体意义的小说于唐代确立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程黎阳 《学术交流》2002,(6):165-166
编辑在编辑作品时是人与物的关系 ,编辑可对作品进行删减、修改和加工。作品是人写出来的 ,代表作者的观点、看法 ,体现作者的价值观。编辑与作品的关系必然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因此 ,编辑既要对作品进行科学加工 ,又要尊重作者的独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