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各种文化悬案的回答,不可能不依据对文化本身的本质性把握,而对文化本性的不同把握,又势必会引出对文化悬案的不同回答.本文提出的文化工具论,将时文化的本质及功能给出一种新的解释,从而也为回答各种文化悬案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该理论主要由五个基本命题构成,即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文化对人的报答力是有限的,文化有好坏优劣之分,对不同文化工具应唯好是用.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人文本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霞 《兰州学刊》2010,(9):124-126,138
现代刑事司法体制中的被害人蜕化为国家惩罚犯罪的工具,其自身所受侵害难以得到合理补偿和恢复。这与现代法律制度所普遍赋有的人文主义本质显然相悖。当代各国给予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行动标示着被害人保护领域人文精神的复归。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积淀的物质财富和人文精神为构建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也说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人文精神是有别于人文主义,与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一种立于现实去追求人生价值理想的观念形态, 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全部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注重情感,诉诸体悟,崇仰个性,追求美好。弘扬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人格,改善思维,调节社会运行,矫正科学发展,使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更符合人类本来的目的性。现代人文精神综合了近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许多新的思想成果, 从而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诸如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人际间的“宽容”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文化工具论主要由四个基本命题构成: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文化的报答力是有限的,对不同文化应唯好是用。用其作为评析方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报答力在器物文化方面已经基本丧失,在符号文化方面也大大降低。因而在解决当代国人的实际需求或中国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时,我们就不能过分期待和依赖中国传统文化,而应放眼全球,以唯好是用的方式来获得最好用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法学教育受传统影响,更由于受法学教育的职业化倾向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法学教育的人文缺失极为明显.为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应将人文追求作为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6.
论西方科学合理性理论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合理性问题持续不断的探索,经历了由发现的合理性、发展的合理性,到辩护的合理性的历史逻辑过程。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历史主义,还是新实在论者等流派在科学合理性问题上的视域、方法和立场如何不同,他们都在秉承着西方科学和哲学史上工具理性的传统,视科学技术为带给人类福祉的工具,为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与人文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部分,两个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技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因此,正确运用人文引导科技的发展,这对加快民营科技发展与进步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王向清 《船山学刊》2002,(1):30-33,38
19世纪中叶是中西文化开始猛烈碰撞的时代,是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走向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时代。“中国向何处去”成了当时时代的中心问题。积弱积病的中国如何摆脱厄运,走向富强,就成了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苦苦思索的问题。魏源,这个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先行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试图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中国向何处”这一时代的中心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所折射的是中西交汇之流、古今贯通之道。尽管其哲学思想在不少方面固守着传统的迂阔,但更多的是散发着近代的气息,成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先导。“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是指…  相似文献   

9.
刘再复的主体性文论具有其内在的思想源起,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对它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上,李、刘二人的差异是明显的,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前者的主体论进行了“为我所用”的“改造”。此外,西方古典人道主义及其主体性理论也是文学主体论提出的更为长远的人类思想资源。由是,更可见刘再复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其实,主体性问题并非本体论问题,它属于哲学的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正>1991年,《西域研究》作为《新疆社会科学》的文史版正式和广大读者见面,至今已经出版了一百期。二十五年来,经过大家的辛勤耕耘,《西域研究》这块中国史坛中的新园地已经繁花似锦,广受好评。它连续获得八届新疆期刊奖,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相似文献   

11.
流自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唐君毅哲学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中西文化冲突、古今价值错乱的时代镜像是其人文思想感发的外缘,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情和生命律动中的仁心本性是其人文思想发生的内因。通过从儒家立场对人文精神的多维阐发,唐君毅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具有无限的积极性、开放性、涵容性、有机性、精神性和超越性;而以"平视的眼光"对中西人文精神和文化活动的多向比照,使他从人类整体人文观出发,勾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理想人文世界的蓝图。  相似文献   

12.
徐子方 《文史哲》2002,(4):96-102
悲怨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 ,源出于专制社会以及由此决定的作家悲怨人生 ,是人的生命本能要求受到挫折和阻碍 ,群体超稳定心态扭曲乃至断裂的必然结果。悲怨文学的艺术源泉来自生命力的作用。作家在抒发悲怨之情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知了自我 ,即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我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 ,或者说 ,他们感受到自己生命力的发展所面临的阻碍和威胁 ,即意识到生命力的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阻力。而生命力和阻力之间循环发展 ,互相撞击的必然结果 ,无疑大大强化了人生知觉最有效的表现形式———文学中的悲怨和释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甚至抵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应不拘泥于理论教条,而应当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财富论,这不会导致对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否定.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文学艺术的灵魂,自古河北的文学艺术创作,对传承燕赵人文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在锻造河北当代人文精神过程中,文学艺术依然可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自己一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从对重物质功利等"文化偏至"的批判出发,青年鲁迅与胡先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文教育理念:前者突出独异个人"自性"的作用,后者强调理智制裁人性;前者以西方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旗帜,后者以西方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实施这一现代性社会改造工程中,二者都将实践主体赋予少数文化精英,这固然反映了某种思想局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知识精英在这项庞大的人文改造工程中应具有的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以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发展历程此消彼长,近年来随着科学主义的强势推进,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程度的挤压。而随着人工智能在多项复杂任务上取得让人惊叹的成绩,一种极端的科学主义——强计算主义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人文主义的价值遭受到本质上的怀疑。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断裂现象反驳了强计算主义。在厘清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善"的来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即使在强人工智能逐个实现的背景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与物理世界的偶然相遇,依然不是完全可计算的,因此强计算主义不可能成立。如果按照西方许多专家学者支持的强计算主义主张,一切内容均可计算,那么未来世界命运的最终决定权将由人类亲手交给机器。在机器没有习得并认可人文价值核心的前提下,这一情形可能导致对人类毁灭性的打击。人文价值在AI时代肩负重任,务须引导机器向人类价值体系靠拢并融合,让机器更像人,保留人类传承的"善"意,协同人类继续将世界引导向"善"发展,而不是让人类放弃主观能动性,变得更像机器。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希望数学和物理等自然学科更深更广地扎根于人文学科,而不是让人文学科变成计算科学的分支。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倡导与培养人文情怀,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现代任务,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对于后者,更是中国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文章有意通过西方史家汤因比,对此作出阐释。汤因比不无史才,亦具浓烈的人文情怀。他一生著作等身,其发散出来的历史观虽有变化,但不变的是他那一以贯之和难以割舍的人文情怀。以汤氏为例,延伸开去,大体可以看出历史学家人文情怀之要旨:关注人、尊重人和人的尊严、敬畏生命以及具有世界之爱的奉献精神。当然,这不只是汤因比的,也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在当今中国,倡导与培养人文情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无疑它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集体呼唤。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文的科学主义者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界定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的基础上,以爱因斯坦为议题,着重剖析了他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最后再次指明,消除两种文化分裂的正确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的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在文学思想与文化启蒙领域的问学使我常常感到既疲惫又无奈。究竟风该在哪一个方向上吹?自己追求、向往、诉诸的精神世界有常常被另一个自我严厉的拷问着,于是就形成了困惑、反思和新一轮的追问。不过。还是一如自己表达过的,自己只是想为人文精神的传承做一点应尽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