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越南古代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其古代散文体小说基本上是"汉文小说",其发生、发展深受中国小说之影响.16世纪前期模仿和借鉴中国<剪灯新话>的短篇小说集<传奇漫录>的出现标志着越南古代短篇小说的起步,17世纪以后出现的<皇越春秋>等长篇小说则深受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小说漫长的演进历程中,首先是由话本小说奠定了其基本模式,又由名著牵动着小说发展的神经,审美对象由历史渐次向现实切换,小说作者也由口耳相授的集体创作向书面个体作家转换,最后是由小说名著引发了补、续书的热潮  相似文献   

4.
导致中国小说晚熟的内部原因是小说自身的文体特征发育迟缓 ,小说在其演进过程中与文学主流相脱节 ,始终未能形成稳定、清晰的文体规范 ,从而影响了小说在整体上成为成熟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5.
6.
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到清末,中国古代的立法经历了4000多年的演进历程。这个演进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多维的。若从国家性质上考察,它经历了由奴隶制立法到封建制立法的进步;从礼法关系上考察,它体现为礼法合一的刑的时代、法胜礼衰的法的时代和礼法融合的律的时代;从立法技术上考察,它表现为律注结合、律疏结合、律例结合三个发展阶段。正是这种多向度的发展演进的交织与融合才使得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的发展历久弥新,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文体诸要素之中,"人物"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小说"情节"的展开必须依托人物,复杂的情节则需要众多彼此关联的人物联合演绎才能向前推进;小说"语言"的体制和风格,也受制于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籍贯以及情感状态。此外,小说人物身上往往还凝结着作家的独特匠心及精神寄托,折射出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的丰富信息,甚至当小说人物被塑造出来之后,他们也随之产生了自己的独立生命。因此,无论对于作家还是读者来说,小说人物都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系;人物研究也成为小说研究、尤其是文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它涉及小说人物的艺术设置、性格特征、模式类型、美学价值、文学功能、文体意义及文化意蕴等诸多层面,存在颇为宽广的学术空间。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研究的内容与意义,亦大体如此。不过,由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编撰方式和文体特点,皆与西方小说或中国现当代小说存在一定差异,故其人物及其研究也呈现出若干独特之处:譬如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题材,具有鲜明的辑采或改编前人文献的传统,故其小说人物的本事化、模式化及类型化的倾向较为突出;譬如中国古代小说的作者队伍包括文人士子、书坊编辑及说唱艺人等类,其文学水平、审美趣味和写作动机差别较大,故塑造人物的方法与效果亦不尽相...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说地位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的地位一向为人轻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不入小说于九流,虽列十家之末,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自魏晋南北朝到明清,小说从羽翼经史到远胜坟典而有了史的地位。近代,梁启超提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使小说摆脱史的束缚而为政治服务,小说的地位骤升。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了白话小说是中国文学正宗的命题,小说终于回归自身,真正确立其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缘起与走向与此后小说现代性建构直接相关。在中国小说现代性发生之际,虽然追求小说历史化功能的呼声占据主流,但小说界也的确有关心小说诗学问题的声音,从而成为一股小说变革过程中的自我制衡的力量。即使在梁启超等“新小说”的主流理论家那里,对小说文体的某些本体性认知也是存在的;而王国维等着意在小说理论与批评本身自觉做出美学理解的小说家或学者,尤其为小说现代性的完整命名做出了贡献。在小说现代性发生和命名的审美视域中,王国维等对小说诗学问题的关注以及梁启超小说理论中的双重性,一并显示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小说生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古代小说中真假李逵、真假孙悟空、甄 (真 )贾 (假 )宝玉等人物形象为例 ,具体地分析了作者们设置、描写真假人物 ,对于突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所起的作用。文章指出 ,真假人物的艺术构思 ,植根于作者对现实生活事象及人性复杂性的辨证认识 ,故而闪现出艺术辩证法的光芒 ,能给人以有益的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11.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承担叙事功能,源于文本必须穿插诗词的文体规定,但作者一般根据小说体叙事的要求来创作或引用穿插诗词,由此使诗词承担了相应的叙事功能。同时,古代诗词存在便利于小说体叙事的特征,因此作者利用这些特征来使诗词承担起一定的叙事功能。而随着中国小说体叙事的进一步发展,穿插诗词于叙事流程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诗词参与叙事的现象也就最终淡出了现代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3.
围绕中西古典悲剧不同的美学品格这一主题 ,就其在创作理念与宗旨、选材与主人公形象塑造、悲剧结局方式与审美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 ,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 ,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 ,从而具有崇高悲壮的格调 ;而中国戏曲悲剧则是黑暗社会现实在作者笔下的反映 ,悲剧的主人公总是被欺压的弱势群体或弱者 ,并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具有引人怜悯、义愤的凄苦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有着深挚的山林(水)情结。到山林中,以摆脱世俗世伪和喧嚣,放松身心、净化心灵、升华道德、游观体味山林之美,一直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内心需要,也是他们展开诗意人生的最重要途径和形式。由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深受儒、释、道的浸染,又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所以在游憩中透出其全身心投入山林自然、追求悠闲适意生活的情致,透出其体味欣赏山林自然诗情神韵之美的情致。从而使山林游憩成为他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精神之旅,既使山林(水)世界、山林游憩成为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赋予了简单的游山玩水以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及审美内涵,使文化和审美成为山林旅游的灵魂。毋庸置疑,这给我们建设森林旅游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厚重的文化含蕴及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5.
滥觞于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上虚实结合,既充满传奇性,又富于现实性;在文本上融文、史、经于一炉,既有文学意味,又有史传色彩和宗教寓意。故使其总体上呈现出泛文化和浪漫抒情的美学风格,但古代汉文小说的内在精神和审美特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了韩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上古神话具备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叙事为主的"象""事"融合思维、侧 重于工具理性的"情理"融合思维、最大限度地受制于认知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品位,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和诗歌理论在村落规划中的成功运用,将自然和建筑的物象升化为审美意象,营造了艺术的时空,强化了建筑文化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狐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典型的一个意象,其传说在文学领域和民俗领域表现范围十分广阔。作为民俗本土文化,狐怪传说的发生发展的轨迹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狐的认识态度。本文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一段考论文字入手,对唐代以前的狐怪传说源流逐一作了解析,同时对狐怪传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也作了梳理和考释。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直接向读者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哀怨意象既可以作为文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悲伤情感意念的载体,又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所以,这些哀怨意象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离愁别绪之悲、闺怨相思之苦、征人游子之思、忧国忧民之怨等多个方面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