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英 《社会》1992,(10)
所谓独身者,一般多是指文化人的不婚行为。从我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自愿选择独身的人,与一般已组成婚姻的男女比较,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都具有较高的优势,从事的职业亦集中在知识分子、干部这一文化人较多的阶层中。为陈述的方便,可对独身者进行初步的概略的分类。从独身者对爱慕情感的投向而言,可将其分为常态的和非常态的两类。常态的独身是指对异性有兴趣,情感表现基本同于常人。这在独身者总数中占绝对多数。  相似文献   

2.
我选择独身     
这是一位独身女性的自白,读之深感亲切动人。自古以来,人们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圭臬,视独身者为怪诞,可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无论是西方社会和当前的中国社会,独身者都在不断增加。本刊既不反对独身,但也无意于为独身唱赞歌,但本刊提倡人应该理解人,人有权利选择自已的生活道路,只要对他人无害,故登此文,以供参考。另配一篇来稿,对独身现象加以分析,此文不一定能说到独身者心里去,见仁见智而已。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苏联的独身者不断增加,已达2400万人,其中女性为男性的近三倍。所谓独身,主要是指单独生活、与家庭没有共同经济收支者。这里包括已达结婚年龄而不愿结婚嫁人者,或没有结婚希望者,离婚后未再婚者,单独生活的老年人,鳏居守寡者。至于单独生活而与家庭保持共同经济开支者,如工作后住集体宿舍的年轻人则不计在内。独身问题已成为苏联一大社会问题。苏联学者往往把独身的产生归于战争后男女比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婚姻家庭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课题——独身家庭问题。几年来,以超过婚龄而独身的人为核心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多。独身不仅对独身者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影响工作,影响团结,甚至影响社会治安。在1984年召开的一次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有的同志指出:单身家庭,是由一个人组成的家庭,悬残缺家庭的特殊形式。虽然在这种家庭中不存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消费实体而相对其他种类的家庭存在于社会,因此有必要单独划为一类。有的同志以不存在家庭人际关系为理由否认单身家庭的存在,是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家庭的自然特征而看不到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当时,对河北省农村对某生产大队的调查发现,该大队共323户,其中30~45岁的男子找不到对象的有60人上下。如今,四年已经过去,独身家庭有增无已问题越来越突出了。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西方社会中独身者很多,而在我国近几年来独身者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独身,似乎不符合人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有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此文暴露出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对此是需要作一些研究与分析的。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德国的一些家庭问题专家和社会学家,对全德各地约1300户家庭作了有关"家庭观念"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今日德国的"家庭模式"常见的就多达5种,而且近亲大多并不居住在一处,但传统的家庭观念似乎受到愈来愈多人的重视。这就是说,传统家庭观念出现了重新抬头的趋势--在五种"基本家庭"(一,夫妇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二,"三代同堂"家庭;三,单亲家庭;四,同居家庭;五,单身家庭)中,传统家庭(如第一种和第二种)在最近3年内就增加了20%左右,而后三种"非传统家庭"则减少了28%。在接受调查的60岁以上老人中,高达60…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独身者呈上升趋势。然而,我国女性独身率却很低。1987年,国家统计局曾经对1%的人口所做的抽样调查表明,婚育年龄中的男女,竟有1300多万人是独身,其中男性就有1000万以上,占这一年龄男性总人口的7.4%,  相似文献   

8.
独身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独身之所以被很郑重其事地提出来作为一个问题或社会现象来研究,是因为在研究者看来独身这一个人生存方式有悖于人类的“共生”生存方式,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形态。但是独身究竟会给社会带来何种影响呢? 一、独身会不会带来对社会具有灾难性的结局? 在发展中国家研究社会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展“拿来主义”之长。在独身作为一种“浪潮”出现于西方世界之初,确也有过一番“研究”,因为这毕竟与人们的常识不相一致。日常  相似文献   

9.
张跃铭  魏娟 《社科纵横》2005,20(2):107-108
目前我国法律和学术界普遍认为的生育权的主体只能是基于合法婚姻的夫妻。这种观点应该说是不科学、滞后于现实的。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日渐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婚姻并非是唯一的选择。独身、未婚同居生育子女现象越来越多,现行的法律必须适时做出调整,确定诸如生育权是自然人的人格权、独身者享有生育权等内容,以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威 《社会工作》2018,(2):85-96
德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家庭友好"国度,非常注重家庭政策.从广义角度讲,德国家庭政策包括经济性措施和服务性措施两类.本文聚焦于经济性家庭政策,即为了达到"保护家庭""确保家庭保持经济稳定""均衡不同家庭类型差异"等目的而采取的经济性措施,比如税费减免措施、直接发放的货币补助、在社会保障领域中实施的福利措施.本文重点阐释德国经济性家庭政策的五种核心措施,并分析德国家庭政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跳跃上升的德国离婚趋势张敏杰德国是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的发达工业国家。德国人民历来有重视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政府也十分重视婚姻家庭稳定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婚姻家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代德国是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的发达工业国。德国人民历来有重视婚姻与家庭的传统,政府也十分重视家庭对社会发挥的作用,作为联邦德国立国大法的《基本法》第六条开宗明义地规定:“婚姻和家庭处于国家的特殊保护之下”。尽管40多年来,德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令人瞩目,婚姻和家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围绕婚姻和家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德国的婚姻依然延续,家庭并没有解体。德国家庭的变迁轨迹宗教改革前的德国家庭是传统型的家庭。尽管当时德国经济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也很繁荣,但还是落后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的版权:必需品还是奢侈品?〔美〕J.费瑟版权问题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的许多方面,同时还涉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出版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版权与法律、国际版权和发展中国家的版权。在“版权与法律”一节中,作者归纳了版权的基本内容、版权的概念及其发...  相似文献   

14.
黄友林同志认为:家庭是以一定形式的经济为基础的人口生产组织。例如领养家庭、没有性关系的同性恋家庭、独身家庭等,都不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但这些都是家庭。我认为,他所举的这三种特殊家庭,同样也都不是人口生产关系,是与他提出的论点自相矛盾,同样也是难以成立的。至于他把“维持活的生命的延续”也称之为人口生产,那是牵强附会,把生产和生活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混淆了。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  相似文献   

15.
苏联《青年共产党人》1984年第6期刊载M.马茨科夫斯基等撰写题为《青年人家庭产生的问题》的文章,文章说: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近几十年来,家庭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实质性的矛盾和问题。这在统计上集中表现为离婚数量上升,不完整家庭数目增加,出生率下降,婚龄期独身人数增多。例如,1972年在苏联,每1,000  相似文献   

16.
林玲 《社会福利》2007,(6):62-62
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覆盖面非常广,大部分家庭不必为自己的孩子担忧。据德国《社会法典》第五卷中“家庭保险”的规定,法定医疗保险遵循“免费联动保险原则”。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主要收入者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那么孩子将跟随在他的名下,免费享受医疗保险。  相似文献   

17.
女性独身:一种无奈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俐 《社会》2003,(7):43-44
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日益引起社 会的广泛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学 历、高收入、高职位的独身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高。笔者认为对于女性独身的原因,实在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为例,以中国和德国为观察视角,分析和思考"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立法的社会教育学思想基础."社会教育学"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是应对儿童青少年自身的"教育"、"成长与发展"、"社会化"问题以及支持和辅助其核心成长环境(家庭)的重要专业领域."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领域的立法首先需要建立社会教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家沟     
一期新的《读者文摘》民意测验表明:有子女家庭、无子女家庭及独身家庭之间存在着一条很宽的鸿沟。这一家沟的存在较之性沟与代沟来说尤显突出,它或许是当今美国政治中的一种最重要力量。下面是《漫游》杂志编辑弗雷德·巴恩斯有关这方面的报告。  相似文献   

20.
家庭小型化是现代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家庭中包含着许多传统因素,体现着现代和传统的矛盾和融合,这种情况表现在家庭模式上则是以小为主、小中有大,大小结合,以下介绍美国现代家庭小型化过程中出现的几种扩大的组织形式,其中有些是对传统的回复,也有畸型变态,从中既可了解当代美国家庭的某些特点,又可窥视现代家庭发展的某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