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智 《四川省情》2010,(5):23-23
随着灾后重建和“扩内需,调结构”的继续推进,四川以“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较好,主要产业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初步核算,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1.8亿元,同比增长17.7%,比2009年全年加快3.2个百分点,同升幅度与全国同步。总体来看,一季度四川经济增长呈现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处长江西部端点,长江干流首段和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等主要支流都在四川境内。泸州、宜宾、攀枝花和成都等长江沿岸城市,是四川经济的精华所在。抓住国家依托长江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新支撑带的战略机遇,加快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符合国家战略,而且将为四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即同类或相关企业的聚集式发展,具有形成聚集经济、深化分工协作、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的突出功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借助市场机制扩大社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时代潮流。四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主要成就产业聚集加快。随着四川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工业强省战略推动下,外资西进、东资西移,一大批早年落户东部沿海的跨国公司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四川,加快了产业聚集。现已形成广汉钻机、武侯皮鞋、新都家具、彭州医药和夹江陶瓷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竞争…  相似文献   

4.
谢辉 《四川省情》2006,(5):26-27
当前,四川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工业化整体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内外经济竞争日趋加剧的新形势,四川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单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封闭起来搞工业化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将工业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搞好与国际国内的产业和市场对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特点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不可逆转。就国际看: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新的竞…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情》2020,(6):10-11
2019年,四川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6%,是三次产业贡献最大的产业。2020年,四川将制定服务业发展系列政策,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新动能培育,推动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快四川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国民经济质量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随着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各行各业对重大装备提出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抓住国家全力扶持重大装备制造的有利机遇,加快四川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能有力地带动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将对全国装备工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做出重要贡献。四川装备工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装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较强,陆续开发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重大装备,并已形成德阳、成都、…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是四川工业化、城市化更为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群不断崛起,区域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更加集聚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间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跨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将对四川区域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四川经济区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8.
四川旅游发展现状与入境旅游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状1998年,四川省决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计划,即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新型经济产业取代像伐木和采矿那类传统产业,提出将旅游业培育为本省的一个支柱产业的构想。之后,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增长。近年来,四川立足省情,加快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把旅游产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期间是四川工业化、城市化更为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群不断崛起,区域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更加集聚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间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跨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将对四川区域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四川经济区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伟琴 《四川统计》2013,(12):45-46
陕西和四川同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落后。通过六十年多年来的辛勤耕耘,陕西和四川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以来陕西和四川经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人均GDP均在4000美元以上,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两省的工业化进程对把握其经济走势、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数说天下     
《四川统计》2013,(2):65-66,I0001-I0018
在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国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四川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加快建设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再创新高。2012年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超过1.4万亿,达14062.63亿元,与2011年相比。  相似文献   

12.
四川旅游发展现状与人境旅游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四川省情》2007,(11):33-34
发展现状1998年,四川省决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计划,即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新型经济产业取代像伐木和采矿那类传统产业,提出将旅游业培育为本省的一个支柱产业的构想。之后,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增长。近年来,四川立足省情,加快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把旅游产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提出了发展大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工艺技术上主要依赖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在产业内部有集约化趋势的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就四川省而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优势之一。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很大不同,为了促进四川经济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又好又怏发展,存产业规划和布局上应当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4.
利用证券市场带动震后四川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楠 《四川省情》2009,(3):36-37
充分有效地利用证券市场是摆脱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经济发展困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将能够实现四川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也能够为西部地区提供利用证券市场实现经济腾飞的发展范本。  相似文献   

15.
展望2013     
201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将在稳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预计四川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经济增长趋稳。我国经济止滑企稳,内陆开放步伐不断扩大,以及近几年的投资陆续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四川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与此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也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动受到遏制。预计2013年四川将保持12.0%的经济增速,全省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0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正在创造一个以移动互联为基础,以全球化和时间价值为手段的网络化竞争体系时代。机场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发动机”职能将使临空经济成为新时期四川经济强大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更新改造投资是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更新改造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推动四川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四川更新改造投资仍存在比重较低、效果较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川作为中等偏下收入地区,要确保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必须保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速。除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还必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完善所有制结构。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60%左右,对支撑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加之具有产权明晰和决策链条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四川正面临灾后恢复重建和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为了使经济活动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需要,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重新对四川经济区进行科学划分自有其道理,以便为“十二五”全省空间布局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薛昶  李嵩然 《统计与决策》2012,(19):150-153
四川作为西部最大的科教文化和经济中心,掌握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应用的贡献程度,对四川及西部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四川技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广义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四川省1985~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当前技术进步与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十分微弱,资本投入仍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因此提出,在进一步优化巩固资本投入结构的同时,加快我省技术进步步伐,提高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带动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