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想国》第七卷中,苏格拉底提出的哲人王观点与他在第一到六卷中的正义论证相矛盾,构成了一个分析性的悖论。按照分析进路的基本原则,苏格拉底必须满足三个逻辑要求才能应对格劳孔等人的挑战,但第七卷中他所做的解释并不能符合这些要求,根据分析进路为苏格拉底提出的辩护方案也面临各种困难。通过把全部对话视为一个辩证的上升过程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重视上升过程本身和特定概念的含义转变,作为一个分析性悖论的哲人王困境将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2.
贾玉峰 《唐都学刊》2005,21(2):65-70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有维护贵族统治说、拥护民主说、悲剧说与顽固保守和不见容于希腊说等几种主流的死因分析.但苏格拉底在命运、选择方面对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认同,以及阿喀琉斯之死,笔者以为苏格拉底之死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应从"阿喀琉斯之死"所昭示的希腊精神入手,在希腊文化层面上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书孟  曹峰旗 《浙江学刊》2002,2(6):163-166
不同的历史背景 ,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理性与情感 ,在他们的伦理思想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凸显。在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为主要命题的伦理思想中 ,提倡美德在于知识 ,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 ,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 ,表现了崇理抑情的特点。而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中 ,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 ,表现了轻理重情的倾向 ,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5.
普鲁塔克是西方近代所了解的“希腊”尤其“希腊罗马共和德性”的主要来源之一 ,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文化的符号。普鲁塔克所体现的希腊罗马德性论传统的特点是热爱生活 ,热爱政治生活 ,推崇人在公共事业中的境界的提升。政治家的优秀品格体现在能够自制 ,自主 ,抵御外在的、大众的、欲望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中庸之道”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因此我们研究孔子,必须从他的“中庸”入手。近来许多同志多从他的“仁”和“礼”等方面着眼。有的说,他的主导思想是“仁”;也有的说是“礼”。众说纷纭,对“中庸之道”却很少涉及。无人探讨“中庸”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因为“中庸”在人们的头脑里印象很坏,倘如搬出  相似文献   

7.
<正>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于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孔子的儒家学派的人。孔子讲“仁”和“爱人”,但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因此爱也有等差。墨子反对这种有等差的爱,主张应该无差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他把这种无差别的爱叫“兼爱”,其对立面是“别”。但爱本身也只是一个形式,爱还必须有内容,爱的内容就是“利”。  相似文献   

8.
闫笑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9,25(3):30-33
从学界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该如何理解而产生的两个分歧出发,指出化解的起点在于对荷马式的思维特质的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指的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它是能动的、实践的。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批判苏格拉底是因为他混淆了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这三类不同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希腊哲学史》第 2卷中曾经对希腊的“自然”与“约定”的问题进行过较为详尽的讨论。① nomos与 physis翻译为“自然”与“约定” ,不尽准确 ,所以我们一直倾向于直接用这两个字的西文字。Nomos常常被译为“约定” ,这在汉语中便与“约”、“契约”、“社会契约”等一系列理念发生了联系。但是本文希望阐明的是 ,希腊并不存在“与神立约” ,也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论”。不过 ,这并不妨碍希腊人在“自然还是约定”的话语体系中思考类似的政治伦理问题 ,包括哲学家的城邦国家形成论 ,国际盟约的反思 ,② 以及借贷与租赁、置卖协议、释放奴隶的字契等等交易契约等。它们后面往往也会有希腊式神灵的特殊在场监临。本文从希腊早期的自然正义 ,雅典民主时代对于nomos的质疑与探讨 ,雅典后期哲学家的重新建立自然正义等三个阶段对此做一个分析。最后 ,我们对比近代社会契约论思想 ,以揭示正义观的古今异同。  相似文献   

10.
一、悲剧的成因:过失说当时的希腊悲剧,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表面上看来展现的是人同人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却受着冥冥中命运(定数)的支配和操纵。只要是命里注定,那么即使你是多么伟大的英雄,你也逃不脱厄运的摆布,人们一般把希腊悲剧叫作命运悲剧,就是根据这种情况来的。但是,亚里士多德闭口不提“命运”二字,就象他要求诗人“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慎言”,这是基于他对语言的重要性和语言规范必要性的认识.孔子施教中处处体现他的“慎言”思想,即主张注意听众的对象和说话的场合,不肆意批评攻击他人,不怨天尤人,肯定“慎言”的弟子,批评“不慎言”的弟子.孔子自己也是践行“慎言”思想的典范.孔子的“慎言”思想闪烁着的朴素辩证法的光辉,具体体现为对立统一规律、形式服从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思想中理性与宗教信仰的矛盾以及其思想的宗教向度,一直是西方学者密集讨论的一个主题。一种观点认为,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不值得严肃对待,他有关神谕、神灵的说法是用大多数人的习用语言来谈论理性信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是严肃的,神意与理性考察是两条不同的确立信念的渠道,两者相互融合而不互相冲突。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表明,苏格拉底的信仰是真诚的,他确信有高于人的神圣的力量存在,这种神圣力量是善意的,关注人的生活并希望人类活得好或幸福。但是,苏格拉底信仰的具体内容却不是基于宗教文献、宗教传统或宗教仪式,而是出于他自己的理性思索与考察,他的信仰内在于他的理性哲学,而他的哲学(爱智慧)则服务于这种信仰。  相似文献   

13.
徐柏青 《唐都学刊》2004,20(4):126-130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即“君子”的要求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强调素质教育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强调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 ,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因而 ,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 ,即以人为本 ,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内涵 ,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博学多才,善于思考,在思维方法上有许多可供后人借鉴的方法和主张。 一、无言不征。孔子虚心好学,“入太庙,每事问”①。他认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他不爱空发议论,而是依据事实考虑问题。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③因为杞、宋两国资料不多,所以对夏、商的情况不敢发表太多的议论.但如果资料充足,“吾利征之矣。”孔子汇编《尚书》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学习古代的模式,思考国家大计。他要行“仁”,以尧、舜爱民为例,反对奢华,…  相似文献   

15.
尼采(1844—190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非理性主义者,唯意志论者,是“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有深远的影响。尼采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70年至1876年。这时他崇尚哲学家叔本华和音乐家瓦格纳,批判苏格拉底,反对19世纪弥漫欧洲的“学究气”,反对德国精神的“贫困化”,为缺乏“力”、“生命  相似文献   

16.
低下头来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高,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吗?”  相似文献   

17.
欧陆人本主义哲学的现代命运李朝东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是个哲学的民族。亚里斯多德认为,西方哲学起源于希腊人的“惊讶”,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一切存在者在存在中”这样的话使希腊人惊讶不已。由于希腊人的这种惊讶,哲学就有了起源。哲学就...  相似文献   

18.
李渊 《求是学刊》2013,40(1):168-176
希腊化时代是希腊人民族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希腊人在区别自我与"蛮族"时,继承了古典时代以血缘、文化区分不同人群的传统,但根据时代的变化又赋予了其灵活性、地域性的特征,其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希腊人以利益为取向划分民族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希腊人具有不同利益,这决定了他们在民族识别中对血缘和文化的不同态度。希腊人正是通过固有的血缘和文化观念,并结合变化的利益构建自我和他者的边界。  相似文献   

19.
在《可悲的热带》(1955年)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声称:给他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主义、地质学与精神分析学。“它们都是一种超理性论,目标都在于将感性认识统一于理性认识而丝毫无损于其各自的特点。”从《可悲的热带》到4卷本《神话学》末卷《裸人》(1971年),斯特劳斯一直都在谈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在《神话学》第1卷《生食与熟食》中,他明确表示:“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逻辑特性就象味道、气味一样直接表现为物质属性。”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要“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一起放在符号的水平上,以克服二者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王代最杰出的思想教事家,在长期的思想教育实践中,他充分认识到了教育主体(即德育工作者)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德育产体形象塑造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一、关于德育主体形象的标准孔子根据德鲁活动的特殊要求,将德鲁主体的标准确定为“群子儒”。“属”,这一职业,旱在孔子之先就已产生,泛指以教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君子”,在孔子以前多表示士、大夫、国君者上层统治阶级,但孔子则常用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是遭德高尚的人的称谓,不局限于上层统治者。在孔子看来,思想教盲工作,壬要是做人的工作,即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