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诗歌艺术形态的转换与变形是从“朦胧诗”的出现开始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以及粉粹“四人帮”后出现的一大批以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缅怀和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内容的作品大抵都是遵循传统的艺术形态的。这时诗歌履行的仍然是“炸弹和旗帜”的使命,注重诗歌的倾向性、战斗性、群众性。这同“文革”时期的诗歌除了在内容上截然不同或完全对立之外,在艺术形态上似乎仍属于同一传统。即使有的学者认为“文革”文艺属于古典主义范畴,新时期文学属于现实主义,但古典王义与现实主义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前者更强调绝对理性、“…  相似文献   

2.
20年前,曾有一篇小说轰动全国.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它在普通平民百姓中楔入的情形,也许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决不会忘记它在新时期历史中的地位,它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就是短篇小说《伤痕》。正是这篇小说,日后成为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这篇8000多字的小说,情节很简单。红卫兵小将王晓华与她相依为命的老干部妈妈之间,由于“文革”的冲击而产生了鸿沟。红卫兵小将王晓华和党内“走资派”的妈妈属于“两个阶级”,王晓华抛弃了以往对妈妈的崇敬和深厚的母女之情,…  相似文献   

3.
靳新来 《学术交流》2006,(7):159-162
新时期文学以叙述苦难的方式开始新的历程。从“伤痕”到“反思”,再到“人性呼唤”,新时期文学在书写苦难中发现了“人”。这得益于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学与变革中的意识形态达成的默契。但不无夸张的“感伤姿态”、对苦难的传奇性美化等,又充分显示了文化环境对创作主体的强大制约力和创作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在政治化的文化环境中,作家的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种环境,同时又试图对此有所超越而确认自身的美学位置。  相似文献   

4.
吴子林 《阅江学刊》2011,(2):94-100
“文革”时期的文学理论是在“两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样板戏”是“文革”时期文艺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畸形产物,国家凭借其示范机制培养政治信念以实现政治认同。作为“样板戏”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的理论总结,“根本任务”、“主题先行”和“三突出”等负载了极左的政治理念,使文艺成了“形式的意识形态”,丧失了自身的力量与尊严。  相似文献   

5.
一大致说来,新时期文艺有三股潮流:一是拨乱反正后恢复发展了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少人认为这是新时期文艺发展的主潮,也有人用“传统”这个概念来概括它、称谓它;在“传统”之外,是两极,一是先锋派或称现代派,一是通俗文艺的大潮。这两极构成了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文学是人们传达感情的手段;有人说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也有人说文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传递;还有人认为文学艺术是人争取自由的具体方式之一,等等。又有人甚至作出了一个极端的答案:文艺不是什么。当然这更不能使人接受。那么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用一句简要的话对它进行了概括:文艺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艺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它自己特殊的形态和规律。马克思的这种概括,不是从某一个角度,而是从总体的高度对文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阐释。自从…  相似文献   

7.
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尽管《于无声处》产生过激动人心的作用,尽管在上海发生的“伤痕”文学的争论曾使社会主义文艺全局骤然生动,但是,上海文学界近年来在全国的影响却日益减弱。这种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上海近几年的文学工作做得怎样?有些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何调整现有的政策和改革目前的体制来充分发挥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最近访问了市文联、作协上海分会、《上海文学》和《萌芽》  相似文献   

8.
“中间人物”论,是林彪、“四人帮”蓄意炮制出来,为其“文艺黑线专政”论服务的理论支柱之一,理应彻底推倒。因为,这一个谬论,其源出于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文艺战线曾经批判过的所谓“写中间人物”主张,所以,要彻底推倒“中间人物”论,一直是大家认为最棘手的问题。粉碎“四人帮”两年多以后,有的同志写文章仍然认为对所谓“写中间人物”的批判是批对了的,那末“写中间人物”究竟是不是“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谬论,邵荃麟同志是否提出了一个“资产阶级文学主张”?大连小说会议是不是“黑会”?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进行公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在联邦共和国知识界流行着一种所谓“转向”(Tendenzwende)的说法。莱希—拉尼茨基把这种说法从文学角度概括为:六十年代是文学界“吹起行动号角,擂响进军鼓声”的时代,七十年代的文学则表现为“撤退”和“逃遁”。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他的这种说法,但是政治上和文学上的“转向”,却是明显的事实。有人称七十年代文学为“新感伤文学”,有人称之为“新主观性”或“新主观主义”文学,这些也未必是普遍接受的概念。不管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世纪初期以来近70年的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研究,认为中国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多元开放的“人的文学”观念体系,到了30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又分化成两大主要理论体系,即以鲁迅、周扬、冯雪峰为代表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急迫的社会政治革命要求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非功利的文学审美理论,在唯物史观和艺术社会学范畴之外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中一些真诚的理论家,在把握“文学-人”这个核心进行艺术思考时,不断突破自身的理论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对立面的某些理论思想,从不同的方面改造和发展着“五四”开创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构成了总体历史发展的多向分离和总体趋近的运动轨迹。这将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有两点历史启示:一是文学观念的建设必须以文学和“人”为核心,对于文艺规律的探讨不能偏离人所创作的这个文学主体;二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应该向着历史的“新的综合”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1.
人:在文化的掌心中王妍新时期以来的文坛,被认为是一个既繁荣又仓促,既深沉又浮躁,既兴奋又盲目,既百花齐放又百草丛生的园地。20年来,文坛上的风景,真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其花样之多,速度之快,荣枯之迅疾,让人迅雷不及掩耳。“伤痕”与“反思”相生,“...  相似文献   

12.
当代北京儿童文学经历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建国后到“文革”前的第一阶段 ,北京的儿童文学初步发展。“文革” 10年 ,北京儿童文学进入了荒芜期。新时期以来 ,北京儿童文学进入了繁荣期。本文试以当代北京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为线索 ,描述它在各个阶段的形态、特色和成因  相似文献   

13.
艺术真实性历来被称为艺术的生命或艺术的本质特征。随着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深入,对传统的文艺观发生了愈来愈烈的冲击。艺术真实性也受到了某些人的轻视,甚至遭到诘难。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对艺术真实性进行深入的审视和观照。 真实性作为艺术的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也需要强调艺术真实性。关键在于我们的真实现,我们对真实性该如何理解和认识。诚然,我们过去对真实性的理解比较简单,并没有真正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多质多层次,既矛盾又统一的开放的运动系统。从纷繁复杂的文艺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问题是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实践中普遍引起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现实主义的定义入手,认为它作为“再现型”文艺的基本创造形式,既不会过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创作模式,而是一种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开放体系。本文通过对各种文学创作现象的具体分析,论征了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期的深化和发展的种种审美形态及其得失,认为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应采取多元互补的文艺方针和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种种论争表明,对“文革”古典主义的突破比较容易,而对更深层的“五四”以来所形成的新文艺观念模式的变革就复杂多了。因为它既是探索者做出更新选择的背景,又是制约人们走得太远的前提。作者从这一文艺观念模式的科学认识性(反映论)、艺术理想性(革命现实主义)和环境约定性(中华民族传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文艺变革的的优势与局限,并提出了对它应当采取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6.
论“共鸣”的美学特征赵连元文艺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历来是文艺理论中争议较大,且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尤其是在“文革”中,“共鸣”曾被当作全民文艺的来源而倍受挞伐。这样,就使这一本来就十分复杂的问题更加讳莫如深了。其实,“共鸣”问题并不神秘,它是文艺欣...  相似文献   

17.
至今尚未有人对美国文学与拉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行过专门性的研究,尤其没有专门研究所谓的“黑色”文学——又称“硬汉派”侦探文学——对拉美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关心国际政治,特别是关心中日两国关系的读者,《中日关系面面观》是值得一读的。 这部论文集所汇集的文章和鼎谈录,是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10周年时,环绕“日中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的总题目,由  相似文献   

19.
“为政治”与“逃逸政治”:“公众化写作”与“个体化写作”——对“十七年文学”两种创作现象的解读赵海彦一、公众化写作:文学直接“为政治”的真义十七年文学,是通常所谓“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时期。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是“为政治”。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总...  相似文献   

20.
一、森鸥外与坪内逍遥的“没理想论争”  《青年》是鸥外于自然主义登峰造极之时发表的代表性反自然主义小说 ,鸥外要以理智的理想主义来反击自然主义提出的“无理想无解决”这一文学主张。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早就文艺创作中有无理想为论题开展热烈论争的 ,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森鸥外和写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坪内逍遥。但是在论争过程中 ,逍遥并没有正式提出“无理想”的主张。所谓“没理想”,意即“隐没理想”,将理想“隐没”于作品之中 ,表面不见理想。1 后来渐被逍遥的追随者和批评家们演变成了“无理想无解决”。当我们论述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