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80年代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林语堂给人的印象是片断而模糊的。通常是述及语丝派时闪露出林语堂怒目金刚的一面,说到30年代“论语派”(或称“闲适派”)时,林语堂则变成以倡导幽默、闲适与性灵来替当局粉饰太平的白鼻梁小丑了,此外便难觅其踪影。80年代以来,随着林语堂作品和十余种传记与论著的出版,以及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播出,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但是,对这样一位文化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如何理解,对他在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诸方面的建树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怎样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王…  相似文献   

2.
走出现代化的“迷思”———析林语堂文化观念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周可一生始终关注文化问题且好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诩的林语堂,在他1934年所撰写的《吾国吾民》(又译为:《中国人》)一书中,完善了其文化观念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核心命题。这一文...  相似文献   

3.
赖勤芳 《天府新论》2005,13(6):120-123
"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橥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4.
施萍  唐冰 《云梦学刊》2003,24(2):65-68
和谐,是林语堂追求的文学境界。在文体上,他提倡闲谈体,要求抒写性灵,打破作文法对内容的束缚,使用雅健自然的语录体,追求形式与内容的谐调统一;在人物造型上,他追求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和谐。林语堂的这种美学理想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来自林语堂融通中西文化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因为和谐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他对人文主义“上帝”的信仰,消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消解了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焦虑与困惑,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从而达到了“水连天碧”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管恩森 《中州学刊》2006,(4):217-219
林语堂曾经自称是一个“异教徒”,这一称谓曾经为许多研究者所误解。仔细对林语堂“异教徒”称谓进行辨析,可以说明林语堂自言“异教徒”并不代表他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异教徒,而是表明了他信仰追求的一种独特思考。通过对这一称谓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林语堂的信仰实质。  相似文献   

6.
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几位曾经非常边缘化的作家 (比如张爱玲、钱钟书等 )的命运相似 ,林语堂也有一个长期被人遗忘却又一夜之间突然走红的接受史。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一直是一个反面或消极角色 ,鲁迅的匕首曾经毫不留情地刺向他以及他的闲适小品 ,而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鲁迅的评论几乎就是对林语堂的“终审判决”。林语堂之被重新“发现”还是借了改革开放的光 ,他差不多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政治社会到经济社会——同时浮出水面的。中国社会转型在文学史上的体现 ,最主要的恐怕要算文学史书写的政治色彩与政党意识形态色…  相似文献   

7.
近来,全国兴起了一股对传统文化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的“文化热”.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代表,他曾发表过许多研究中西文化的文章.研究李大钊的中西文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来研究文化,而且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有着积极意义.比较中西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把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地排个名次,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比较,来  相似文献   

8.
杜玲 《北方论丛》2012,(4):94-9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提出旨在改造国民性的"欧化论";主张中国需要先发展物质文明,而后才能够谈到精神文明;主张建设批评的文化,并从中西文化比较与融合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的精神。林语堂的文化主张逐步完善,形成古今中外框架下比较成熟的文化观,为其日后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一直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游者",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中西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通晓,将中国古典文化译介到西方社会,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因此将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以林语堂的小品文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译林语堂——从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翻译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讲中",是林语堂毕生努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集中体现在林语堂的一系列英文著述上.迄今为止,已有的相关译本在语言风格、意义表达上与原作大多存在明显差距,直接影响了林语堂研究的深入开展.只有把重译的工作做好,才能期待出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林语堂研究日渐升温,林语堂的文化价值日益得到肯定的今天,学术界和出版界应该把重译林语堂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与性灵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林语堂在创作上已经渐趋丰富和成熟,从而迫切需要在创作理论上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因其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自由主义精神,此时他已在西方众多的哲学、美学思想中,筛选出他所认同和需要的表现主义美学,并经过创造性的综合改造,使之成为他可以应用的理论武器。而当时周作人扬起的“性灵文学”大旗,也与他的性情和兴趣一拍即合。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明性灵文学与林语堂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有人称罗素为“2 0世纪最伟大的智者” ,许多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林语堂也不例外。林语堂对罗素推崇备至 ,曾用“现代圣人”、“智者”和“思想家”称誉他 ,二人最突出的共同点是对自由、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探索。当然 ,林语堂与罗素也有差异 :后者朴实、平易、散淡 ,少宗教情感 ;前者浪漫、飘逸、精粹 ,多宗教的神秘气息。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和鲁迅“国民性探讨”比较论朱双一鲁迅和林语堂同为中国现代文坛巨子,感应着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思考主题,都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然而,其探索的目的、手段、切入点或结论等,两者都存在不少差异。它们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印证、补充,从而极...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东西又化融合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明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蔡元培力主中西文化融合的主张及活动,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它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值得称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一直是近现代国人备感困惑和焦虑的一个难题,尤其在整体向西方看齐的文化格局中,如何评价中国文化就变得异常困难。与许多激进的文化先驱一样,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开始走过了一个相当"西化"的道路;但不同的是,他中年后开始转身,更多地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美好,到老年他的这一倾向更为明显。不过,林语堂不是一元论者,而是在中西文化的动态观照中,以多元互补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精神,尤其将中国文化精神提纯为"生活的艺术",并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融通、创造和健康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德国传教士花之安是鸦片战争后来华的著名汉学家。他撰写的大量汉学著述,体现了鲜明的教育观和宗教文化观。其汉学著述体现出精湛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风范,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严复在他的《政治讲义》中提到,他治政治学用的是天演术、比较术、历史术和内籀术。实际上,讲究原则和方法,不仅体现在他治政治学上,在严复整个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思想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他对理论原则、方法的强调。笔者不揣谫陋,在此对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理论方法作些整理和评述,以引起同行对这~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一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理论原卿中西文化能够比较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前提是什么?如何确定文化的价值7怎样选择。善”的文化?这些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中不能回避的课题。使命感极强的严复对这些问题都作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形成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史上最早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19.
刘芳 《天府新论》1994,(4):50-55,43
胡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得失及其历史启示刘芳胡适一生经历复杂,涉猎广泛,著述颇丰。然而,其主要事业是在文化思想领域,特别是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终生为之著书立说,施教讲演。应该看到,胡适的中西文化比较观是在前人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这是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伙伴徐訏在《追思林语堂先生》一文中所发出的感慨.这的确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主要难度还在于林语堂本人思想、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他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不中不西、又中又西,中西结合,甚至古今融合.任何事情,那怕是一件芝麻绿豆的生活琐事,林语堂都会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比如,戴什么帽子、穿什么鞋子,吃什么菜……,都可以变成东西文化冲突或两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大题目.别人所极力掩盖的,正是他着意要暴露的,别人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