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回环格的定义与分类张秋娥回环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作品中就已经广泛出现。如《老子》一书中就有不少,书中八十一章仅几十个字就有三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辞格更为人们...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实现和谐的一种方式,中庸和谐的文化心理对汉语辞格的构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在辞格构建中表现为“同异有度”、“平衡对称”、“表里兼顾”的表达追求。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在对偶、回环、反复、排比、错综等辞格构建上有突出的表现。基于中庸和谐的文化心理构建的辞格能给解读者以和谐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略论汉语的入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也是随民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形式表现。汉语不同于俄语、英语,汉语语音也就有与俄语、英语语音不同的结构、形式。我们不能用自然主义的态度来了解语音,以为语音的发音基础是人类的器官,人类的器官在各民族之间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所发的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这在各民族之间也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就否认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这是错误的了解,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适应人类社会交际需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今天人类面临的问题,要求人口学工作者不仅仅把人口变动看作一个独立的过程,在搜集人口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综合性的数量分析与统计,从中求出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样一种称之为人口分析的抽象处理人口现象之中各种量的关系的方法,而且要求他们进行人口研究,即把人口变动与社会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起来,把人口趋势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作系统的研究。这后一种的研究的开展,使人口科学与一系列社  相似文献   

5.
气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定义、理论、研究重点和方法等方面必须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新的述评和探讨。气候文化是理解人与气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适应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当前,研究气候文化的目的是为人类认识、利用、改变、适应和维护气候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提供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胡振东 《云梦学刊》2003,24(4):108-110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多种修辞格,并且很多辞格相同或十分相似。但是,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语言本身的发展不同,同一种类辞格在英汉语中也有很多差异。将对英汉语中几种常见辞格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深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了解,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或动词)在保持原有词性的同时,又能在其它语言环境中用作动词(或名词)且功能意义相对稳定、词形不变,这样的一类词叫做名动同形词,这种现象就是名动同形现象。识别这种语言现象的关键是分清它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以词类的功能意义是否对等,可以把它分为功能意义对等的名动同形词和功能意义不对等的名动同形词两类。其特点主要有:一、作为名词和动词,读音相同,词义之间有联系;二、有一般名词和动词的特征;三、通常不能重叠使用;四、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谓语有四种情形。使用名动同形词时要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8.
当今西方修辞文化有关隐喻的一种最新理论主张,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通过对“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和“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的透彻理解,使我们明白隐喻是涉及几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喻义联系。由于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s)的相似性致使不同语言的隐喻会呈现出相似性。然而认识范畴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可见认知模型最终又受文化模型(culturalmodels)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以它自在的规律存在着,直到人类诞生以后,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原始的根基.当前,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阐释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去剖析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坚持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在世界上也许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可是在中国,它还是刚刚开始,是一门新起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我们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我们搜集大量的资料,力图勾勒出西方、印度以及日本等地的文学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二是通过平行比较的方法,将中外文学中相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关系中寻找人类精神现象的异同来。这两方面的工作在我们国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此也产生一种偏向,即我们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始终是对国与国之间文学关系的研究。我们都还没有从方法论本身的角度将比较文  相似文献   

11.
异化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而形成一股研究浪潮。而最早提出异化问题的是卢梭,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描绘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人类开始是处在平等的自然状态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分化,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并随之扩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经济和政治异化现象,并把人类带入苦难的深渊。这种异化现象发展到顶点后,就必然导致异化的消解,人类向其自然状态的复归,而这种自然状态乃是一种更高程度上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尤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信仰之极便衍生出理性,理性之至却横生出信仰。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神学家那里,也出现于哲学家、科学家那里。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尔漠用理性去维护信仰;而将西方理性主义发展至顶峰的黑格尔最终把理性等同于上帝;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以科学探索为己任的科学家却笃信冥冥之中有那么一个“上帝”。这些看起来充满矛盾的现象却真实地发生了。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信仰与理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我们一旦发现信仰与理性…  相似文献   

14.
效率和公平都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公平与效率又被认为是人类经济社会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更被称为是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由于对公平与效率的内涵认识有误造成的,公平与效率实质上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正确理解现实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需要把它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社会发展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15.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范畴的规定有多方面的近似点,如都用“世界历史”来表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都用“世界历史”来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等,这说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进行了批判,这又说明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批判继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在讨论人类公共权力的起源及其各具形态的原困问题上.得以把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发展趋向结合起来.语言的产生及其物质特性,与政治权力的发生及其特点,这二者之间有何必然联系,这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关于公共权力的特征与语言文字的物质特性之间的关系,早有学者论及.柳诒澄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指出:“吾国幅员辽阔,种族复杂.而能抟结为一大国家者,即持文字为工具也.”英国学者古迪和瓦特也提出、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须归结为在公元前八世纪以腓尼基字母为基础的古希腊文的出现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他们都指出了这样一种现象:权力的发生和权力运作的方式都与语言相关.我们把这一个问题分解为两个相关命题:一个是权力的发生有赖于语言产生和发展;第二个是语言的物质特性对于公共权力的结构及其运作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欧洲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这一范畴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哲学现象之一。自从笛卡儿将“我想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出发点以来,人类哲学思维便开始由对象世界的探讨转入人的内心,转入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能力和认识基础,转入对人类精神本质的研究。由于有了与对象相对立的自我,有了与对象意识相区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作为这样的问题而被提出来和意识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探讨和研究也才有了理论上的可  相似文献   

19.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创造着文化,文化也在创造着人类。人类在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深受文化所制约、所引导。暴力与文化,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暴力文化这种现象到底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省是一个灾害频仍的省份 ,在近代居于突出的地位。河南灾荒的特点有二 :一是频发性 ,二是强度高 ,危害甚巨。关于赈济 ,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官赈 ,另一种是义赈。官赈的内容包括仓储制度、善堂、蠲缓、放赈等。为了筹措放赈钱粮 ,清廷采取了捐纳、商借、协济等措施。义赈作为我国长达几千年的灾荒史上并不多见的现象 ,即从河南等省首先兴起 ,传教士也参与其间。人类与灾荒的关系是 ,人口增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灾荒 ,灾荒又促使人口减少 ,某种意义上对人口数量起着自然而残酷的调节 ,这一恶性循环使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一个认识 :人满为患 ,灾荒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