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基于政府数据开放对数字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我国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政府数据开放对数字经济的政策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数据开放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禀赋、信息技术水平在两者之间发挥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政府数据开放对数字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显著。据此,应从加速数据开放进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政府债务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文章利用201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型,存在使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债务规模。若债务规模按最低增长率变动,将在2025年超过最优水平。(2)隐性债务过高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果产生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至少为12.7%,并且随着整体债务规模的增加而增加。(3)由于隐性债务的挤出效应,最优债务规模降低24.6%。(4)观察数据样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超过最优水平的地区数呈增加趋势,债务管理面临着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3.
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其支出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与复苏。文章首先建立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我国的相关数据,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不仅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还会通过消费、投资的促进作用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还对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其支出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与复苏。文章首先建立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我国的相关数据,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不仅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还会通过消费、投资的促进作用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还对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趋势正在加强。排他性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都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世界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非集团国家的对外贸易形成严峻挑战。文章试图从世界经济格局、国际贸易等方面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探求我国在世界市场被分割形势下的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1999-200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分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区域之间又有所差别,东中部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消费的推动,而西部则更多倚重于农村消费的贡献;政府消费也会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及城乡消费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8.
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从中央财政的附属机构逐渐转变为具有自利性的独立经济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重要的推动力。文章以财政分权这一制度设计作为研究背景,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财政分权改革后,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省的经济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我国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模式的现状1.1东莞——外向经济型(1)产业集群现状东莞是占地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0多万的地级市,却在全球电子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制造业基地之一。东莞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以外商投资为主导;专业镇经济特色县鲜明,产业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型投资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面板模型,采用中国30个省2004-2012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政府主导型投资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主导型投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推进效应,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固定资产投资的城乡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减少作用,然而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这种缩小作用是微弱的.东部地区的政府主导型投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固定资产投资的城乡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幅度明显要比中西部地区大.政府应从竞争领域,尤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发展规划、生产经营的介入和参与中退出,仅发挥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服务功能和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努力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十分重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式,推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检验以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政府支出、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政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特别是居民消费在其中是否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3—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基于人力资本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只有当人力资本水平超过一定门槛值时,政府科技支出才能显著激励创新产出;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呈“阶梯型”递增,当人力资本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后,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会显著提高。进一步的动态均衡关系分析表明,政府科技支出、区域创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相互影响机制,政府科技支出和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且随着期数的增加,正向作用趋于稳定;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的冲击作用;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经济增长自身的驱动效应,随后是区域创新产出、政府科技支出。 相似文献
14.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及特征自珠海建市以来,大体上经历了投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1)经济起步阶段(1980~198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7.5%,投资率(指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8%~65%,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经济增长基本正常;(2)经济发展较快阶段(1984~1988年)。投资年均增长51.9%,投资率在49%~99%,由于投资需求增加过多,使社会供求差率明显扩大,伴随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年全市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达38.5%,此乃珠海建市…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双边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在演变过程中往往导致政策歧视,引起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进而造成政企双方道德风险的恶性循环,最终致使招商引资失败、投资企业受损、地方经济不可持续发展.为此,文章试图建立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对政企关系进行经济分析,拟为各地恰当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东西部差距的现实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各省经济面貌都有很大改观,增长速度均超过了改革开放前各自的增长水平。然而,由于发展起点的差异和各地区经 相似文献
17.
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化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辨明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区域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Markov链刻画其区域差异和演变态势,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域差异看,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相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更大,但总体上两者区域差异不断下降,且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从演变趋势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状态较为稳定,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状态转移速度更快,流动性更强;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该促增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乐清市兴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热潮,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有力地推进了乐清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投资过度依赖土地购置费、民间投资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为促进经济发展,建议要注重有效投资,优化政府投资,活跃民间投资,引进外部资金流入等. 相似文献
20.
1理论分析:智力资本的内涵和经济增长1.1智力资本的内涵智力资本与智力资源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智力资源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是人的知识。智力资本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相似文献